□本报记者张环泽
本报通讯员宋伟
前面收割机在呼呼“吃”进麦浪,后面打捆机穿梭捡拾秸秆。在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大河村麦田,三台打捆机免费为村民清理麦秸,让过去堆没地方堆、放没地方放的秸秆有了归宿。这是6月3日记者在大河村麦田看到的场景。
“过去,我们把‘三夏\’防火指挥部设在地头,包村干部和村组负责人轮流值班,白天巡查,晚上守护,为的就是不让麦田着一把火。为此,有的村还在地头安装了摄像头,请来了无人机‘天眼\’把控,真是为麦田防火费尽了心。”大河村党支部书记神兆前说。然而,从今年开始,这里的秸秆还没落地,就有打捆机免费为村民‘搭手\’清理,从源头上破解了麦收防火难题。
今夏小麦秸秆之所以不用落地,要归功于村干部卢兴臣。今年36岁的卢兴臣经营着一家机械制造厂,是大河村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他从废弃秸秆中看到了商机。他说:“全村800多亩麦田,收获后产生的秸秆量粗略估计在400吨左右。这么多的秸秆如果丢弃在田间地头,白白浪费太可惜了。”
为帮助村民解决好秸秆处置问题,保护好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卢兴臣跑企业洽谈销路,投资购买了三台拖拉机、三台麦草打捆机及一套装卸设备,并承包了土地堆放打包好的秸秆,为秸秆变废为宝找到了出路。
“三台打捆机每天可清理麦秸40—50亩,每亩地产出秸秆在1000斤左右,去掉雇工、机器加油、维修,仍然有一笔不错的收益。全村800亩地秸秆打捆后卖给生物质发电厂,预计可带来10万元左右的收入。如果订单稳定,加上秋收玉米秸秆打捆处理,今年就可能回收成本。”卢兴臣满怀信心地说。
一阵微风吹过,清新的麦香扑面而来。打捆机紧跟收割机“身后”,每隔10多米远便从机器尾部滚出一个圆柱形的麦秸捆来,错落有致地摆放在田间,如同丰收的大地上又结出了一排排金黄的果实。
新闻推荐
本报峄城讯针对青少年群体这个“七五”普法重点对象,近日,峄城区司法局开展“共建法德涵养环境·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活动...
枣庄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枣庄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