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伟(左一)在帮村民平整道路。
本报记者姚志伟文/图
现在的榆林市子洲县电市镇白台村,村道宽了,文化广场有了,村卫生室设施齐全了……这些改变,得益于第一书记张宏伟的到来。张宏伟是子洲县质监局副局长,2015年8月,他被派到白台村做了第一书记。虽然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他第一次踏进白台村时,还是被深深震惊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太落后了!
“我们村之前用的是一个20千伏安的变压器,是20世纪80年代村民集资购买的,仅能满足基本照明需求,而且电线严重老化。村里十来户养羊的村民想要粉碎草料,必须等到晚上大家都睡了,用电少了,才能开粉碎机,否则机子光嗡嗡响,根本转不起来。”12月1日,白台村党支部书记郑军回忆说。
据悉,以前白台村的村民不仅用电难,出行也很难。3个自然村之间全是土路,而且路窄得只能通过一辆架子车。村民的2000多亩耕地多数在山上,可是由于没有生产道路,每年的春种秋收,村民只能采取肩扛驴驮这种原始的方式。
张宏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到白台村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村民“扩电”。
“村里要更换变压器,首先村委会要提出申请,然后镇上签注意见后呈报县电力局,再由县电力局统一按照年度计划具体实施。白台村更换变压器的申请报上去以后,本来是被安排到今年才实施的,为了让村民早日摆脱用电难的困境,我多次到县电力局与相关负责人沟通,并邀请他们到村里实地查看,县电力局最终将项目实施时间提前到了去年3月。县电力局出资20万元将村里老旧变压器更换成了80千伏安的新变压器,还把村上所有老化的线路都进行了更换,彻底解决了村民用电难的问题。”张宏伟说。
接下来,张宏伟又协调子洲县扶贫办,投资60万元,为村里修了一条2公里长、3米宽的村组道路以及一条可供村民开农用车上山耕种的环山路;协调县财政局投资15万元,为村里建成了文化广场;协调县卫计局投资6万元,改扩建了村卫生室……
逐渐补齐了白台村基础设施的“短板”之后,张宏伟又将目光投向村民的增收问题。白台村共有2390亩耕地,过去主要种玉米等杂粮,由于效益不好,其中70%以上的土地都被撂荒了。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
为了解决“耕地虽多但不养人”的问题,张宏伟首先协调县扶贫办投资43万元,将被撂荒的100多亩高产坝地进行了复垦。随后,他便开始琢磨在村里发展产业的问题。
“子洲有种黄芪、黄芩等中药材的传统,但白台村一直没有人种。去年初,我从县招商局听说,皂荚树适宜在本地生长,而且经济效益不错,于是我便带领20多名村民到米脂县一个皂荚树种植规模较大的村子考察。回来后,为了以防万一,我就在自家地里试种了几亩,结果发现皂荚树对生长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大面积种植,并不是很稳妥,所以最后就放弃了。”张宏伟说,虽然自己受了点损失,但避免了村民遭受风险。
张宏伟没有气馁。去年8月,他又带领2名村民代表前往河北省邢台、安国、清河等地考察中药材市场。考察途中,张宏伟认识了一位经常到子洲采购中药材、对子洲当地自然条件非常熟悉的中药材专家。此人建议他在村里推广种植桔梗、知母这两种中药材,种得好的话每年每亩平均收益在5000元以上。考察回来后,张宏伟立刻筹集资金6万元,带领19户村民,在村集体土地上试种桔梗、知母。
“虽然受今年夏天特大洪灾的影响,我们种植的中药材损失惨重,但前期长势非常好,说明白台村的确适合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因此明年我们还会继续种桔梗、知母。”张宏伟说。
张宏伟告诉记者,他目前已经和子洲县一家中药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这个公司将在白台村建设一个占地300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基地建成以后,村民既可以自己种中药材,也可以给这个企业打工,收入肯定比现在高得多!”张宏伟高兴地说。
新闻推荐
92岁的巩兰英在窑洞前回忆当年毛主席入住她家时的情景。巡检司村的毛泽东旧居。本报见习记者罗晓兰记者白亮文/图子洲县在榆林市的南部,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腹地,是传统的农业县。这是一块...
子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