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荒地里的千年瓷片窑址残器废弃物堆积层。很多村民家里都收藏有千年匣钵。有菱形小口的匣钵。村民收藏的次品碗。在兴业县城隍镇平山老村和新村,一直流传有埋藏着千年陶瓷窑址的传说,引起了玉林市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陶瓷研究者黎开阳的兴趣。近日,黎开阳和记者在兴业县二中温健忠老师的陪同下,走进平山村,一探究竟。
平山老村
曾经遍地碎瓷片
从城隍镇驱车一段弯曲山路,眼前的平山老村群山环抱,面朝蜿蜒的武思江,村庄宁静、干净。黎开阳和温健忠在武思江边寻找好一会儿,连一片陶瓷的影子都没见着,失望地回到了村道边。
一位老奶奶坐在老房子前织网兜,黎开阳向她打听窑址的方位,老人有点茫然:“好像是有你说的窑址,在江边还是在山上,不清楚。”正当黎开阳要再次失望地离开时,老奶奶突然说:“不过,我家里收有一个瓦碗,以前用来喂鸡的。你要看看吗?”热情的老奶奶在老屋子翻找一番后,拿出了一个粗糙的“瓦碗”,它呈碗状,上圆下尖,黎开阳一见就激动地说:“这是匣钵,烧窑时把碗叠放在它的肚子里。”随后,黎开阳在老屋子的泥里找到了一小块瓷片,老奶奶不屑地说:“你就是要找这些破瓦片子啊,我们村里到处都是。”
闻讯而来的村民围拢了过来,都说这样的瓦片早些年在山上野地随处可见,一挖就有,匣钵也捡到过不少。一位袁姓中年男子从家里拿出一个形状扭曲、颜色淡白的碗,黎开阳接过来一看,就断定它是宋代的陶瓷:“这是一个烧制不成功的废品。”袁姓汉子说:“前几年邻居盖房子,我去帮忙挖地基,挖出了一堆破碎的瓷片,我看这个碗虽然扭曲但还算完整,就拿回家了。”
烧窑的故事
民间传说版本众多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起了他们当年在何地见过多少碎瓷片,以及平山村有关陶瓷的种种传说,至于平山村何时开始烧陶瓷?卖往何处?又何时没落?没人能说得清楚。平山老新两村72条窑一夜间坍塌了的民间传说,有不同的版本,有“阴鬼烧窑”说,有“财主佬烧窑打赌”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天君娘娘烧窑”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天君娘娘在武思江平山村一带一口气烧了72条窑,但是没有和土地公公搞好关系,土地公公心里很不高兴,就和天君娘娘打赌说:“你的72条窑在天亮前肯定烧不好。”天君娘娘答应如果赌输了,以后再也不烧窑。夜里72条窑火力全开,眼看就要烧好了,着急的土地公公想出了一个坏主意——他学起了公鸡叫。天后娘娘听到鸡叫以为天亮了,就愿赌服输,72条窑一下全坍塌了,在武思江一带留下了窑址和大量的碎瓷片。
荒地挖出碎瓷片
宋代匣钵农家当喂鸡碗
在热心村民的带领下,黎开阳和温健忠来到一个叫瓦窑坡的地方,随便一挖就能看到匣钵的残片和瓷片,有的还是成叠相连。“这里是窑址残器废弃物堆积层。”黎开阳研究发现,它们都是类似北流岭垌窑的瓷片。
90岁的叶奶奶说,她十几岁就嫁到平山老村,但从没见过有人烧瓷器,这些碎瓷片肯定是祖上留下的。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也表示,这里堆积过很多瓷碎片,还有疑似的窑址窝口,后来因为修路、盖房子,把它给填埋了。
黎开阳挖到几十块碎瓷片,如获至宝地包好,告别时路过一个鸡舍,看到村民喂鸡的盛具竟然是一个宋代匣钵。“太牛了,千年古物在这里竟然被当作了喂鸡碗。”黎开阳忍俊不禁。
驱车来到和老村相邻的新村,在袁家老宅里,几位村民都说在附近的山上能找到碎瓷片,但是窑址他们并不清楚。一位村民从家拿来一个匣钵说,这样的“碗”村里以前家家户户都捡到过,大家也不清楚是什么东西,就用来喂鸡或者装到火笼里盛木炭。
村民拿来的匣钵上有菱形的小口,黎开阳鉴定认为,这是人为的孔洞,是烧制时让同一叠匣钵交换气流之用,以保持相同的温度,这样的匣钵在其他窑中并不多见。
平山窑址兴衰之谜
仍有待研究
据市博物馆的资料记载,平山新村窑址西距武思江半公里,东临鬼岭,南临大平岭,文化堆积层厚约7米。由于天色已晚且无向导,黎开阳只好放弃进一步寻访。
“和平山老村、新村一江之隔的浦北县寨圩镇,有众多的土东瓷窑群,我在当地的田野里捡到过很多和平山几乎同一时代的碎瓷片。”黎开阳初步认为,平山的碎瓷片,大部分是宋代中期的,也有部分是唐末宋初的,有越窑的痕迹,色偏黄,又有钧窑釉变的特征。平山在古代成为陶瓷烧制地,得益于靠近武思江,瓷器可以走水路外运,另外,这一带的森林为烧制陶瓷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木柴。估计在元朝海禁时,陶瓷无法出口,导致平山窑和北流岭垌窑、容县城关窑一样,渐渐没落。
“至于平山窑在何时兴起又突然消失?它在广西、玉林的陶瓷史上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还有待专家研究探讨。”黎开阳说。
(线索提供人:温先生稿费30元)
新闻推荐
家风家训重祭祀修坟墓睦宗族禁忤逆别尊卑肃内外正婚姻和夫妇和乡邻慎交游守俭朴安本分务本业息争讼唐姓图腾【释义】“唐”,是尧氏族的天文仪器“重”“童”“章”的简化,是双手持晷天仪器牙璋的人...
兴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业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