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初深入茶园了解情况。硬化、绿化及公共设施建设让公和村变得更美。大学毕业后,罗荣初在外创下了一番实业,然而,先富起来的他不忍看到家乡一直戴着“贫困村”的帽子。为此,他带头筹资修路、争取专款改善基础设施,并利用产业、寻找就业岗位等为村民开拓脱贫路,以实际行动履行为民的宗旨。2015年,公和村成功摘掉了“贫困帽”,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要让全村的人都富起来。
从修路开始为民铺设“致富路”
2008年,罗荣初出任兴业县山心镇公和村支部书记时,该村还是一个没水泥路、没路灯、没公共垃圾桶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到1700元。“从外地回来连车都开不到家,只能放在村委门口,一下雨就到处是‘泥水路\’,走都难走。”作为县政协委员,罗荣初决心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
罗荣初新官上任“烧的第一把火”,就是给村里修路。当时,由于没有专项资金支持,修路只能靠村民自己,为此,罗荣初带头先拿出了数万元,并号召在外经商的村民和在村的富裕村民出钱出力,一同参与村路修建。数年间,在他的号召和争取下,该村先后筹到资金707万元,修建了17公里的水泥硬化路。如今,该村的23个自然村屯不仅基本将硬化路铺到了各家门口,村里的主干道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流经村屯的水渠则安装上了钢栅栏,让村民感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安全。
尽管是村里修路的带头人,但罗荣初家门前的路直到去年才硬化。“先方便他人,再方便自己。”决心改变村貌的那一刻,这个想法就在罗荣初的心底扎下了根,他要修的是一条为民的“致富路”。
用产业带动、解决就业为村民“造血”
路逐步得到解决,但村民的收入仍是难题。长期以来,由于路不通、信息闭塞、产业单一,村民仅靠种地、采茶和外出打工等创收,收入甚少,村里空巢留守现象十分普遍,大量土地被闲置着。
一番考察后,罗荣初构思出了他的脱贫计划:首先是盘活村里的闲置土地,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倡导村民建立合作社打造优质稻生产基地、扩大茶园面积、进行规范化管理,一方面帮助村民改建猪场发展养殖等,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外出打工则多赚一份土地租金;同时,利用自己的实业带动以及与信用社、企业合作,通过“***小额贷款”扶贫模式,将贫困户纳入企业就业。
“最多的一个企业一下就解决了94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山心镇党委书记对此大为赞赏。通过罗荣初及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牵线,该村有700多人外出经商或入企务工,留村村民则依托养猪养鹅、种茶以及发展优质稻等渐渐实现了增收。2015年,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近6000元,成功脱去了“贫困帽”。
罗荣初对此并不满意,“脱贫还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标是带领全村人奔小康,走上全面实现小康的致富路。”这位年仅36岁的年轻支书说。大学毕业后创下一番实业的罗荣初,不仅是当地响当当的经济能人,还是兴业县政协委员,自治区、玉林市两级人大代表,诸多头衔带给他的不仅仅是荣誉,更多的是一份为民造福的责任。
以文化建设、爱心互助打造“壮汉一家亲”
公和村5400多人口中,2000多人为壮族同胞,且地处两县三镇交界处,特殊的民族成分和地理位置,加上贫富不均、人心涣散等因素,给乡村治安带来了不少隐患。
为了营造“壮汉一家亲”的和谐局面,作为政协委员的罗荣初在履行参政议政职责时,提出了多个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的建议,其中不少建议被采纳。玉林市民族中学获得了提升改建专款;村里也得到了多部门的倾斜支持,建设了民族广场、民族舞台以及公共文体中心等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三月三”民族节日文化的繁荣,各地文化志愿者进村送歌送戏的次数渐渐增多,村民的活动更加丰富,随之相继组建起了村舞蹈队、篮球队等。
2013年,公和村成立了“爱心互助资金会”,罗荣初是发起人之一。该资金会倡议村里外出经商的经济能人和当地村民志愿捐资助学、助困、助老,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从当年起,该资金会对村里考上本科的大学生奖励2000元、考上重点高中的奖励1000元,对孤儿每年给予1000元的生活补助,逢年过节慰问老人并送去慰问金,还对患病困难家庭给予资助。3年来,该资金会在“三助”上共发放了50多万元。
新闻推荐
4月30日上午,位于沙塘镇沙塘村木茂屯108号北侧的房屋,因当事人涉嫌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房,其施工场地被柳北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依法查封。 &nbs...
兴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业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