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辽辽
沙坪村,原名双坪村,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城南40公里处,因村里有前坪和坟坪两块平坦的场地而得名。明末清初,来自山西的一对年轻的男女脚夫(赶牲灵的人)歇脚双坪村,男子纯朴敦厚,女子漂亮贤淑。两人刚入住驿站,女子便体力不支一病不起,好在店主正好兼营医馆,女子有幸得到及时救治。
原来,这女子名叫肖沙,自幼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是姑母把她养大。肖沙与表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表哥是个脚户,长年替人赶牲灵,维持家道。肖沙十八岁时,见姑母一家日夜操劳,生活仍异常清苦,于是自告奋勇随表哥走南闯北,做他的帮手。
赶牲灵路途遥远不说,还要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十分辛苦。从没出过远门的肖沙没走几天已是精疲力竭,为了不让表哥为自己担心,肖沙咬着牙关硬挺着,到达沙坪驿站时,肖沙体力耗尽,再也撑不住了。
在店主的及时医治下,肖沙的病情暂时稳定,但无论如何也不宜远行。约定送货的日期眼看就要到了,若再耽搁,误了期限即便是倾家荡产也偿赔不起。万般无奈之下,表哥决定把肖沙托付给好心的店主,自己一个人前往内蒙的方向送货。他嘱咐肖沙,一定要安心养病,等他回来,送完这趟货挣了钱,他们就回家成亲。
表哥再三谢过店主,告别了依依不舍的肖沙,赶着牲灵一路向西。表哥走的那天,桃花开的正旺。表哥说,也许桃子成熟的时候,他就回来。
在店主的精心照料下,肖沙一天天康复起来,勤快的她每天帮店主做饭、喂牲口、打扫卫生,村里人谁家有困难,她总是第一个赶去帮忙,全村男女老少都很喜欢她,亲切地叫她沙沙。心灵手巧的沙沙为村里的姑娘们缝制待嫁的衣裳,姑娘们穿着沙沙做的漂亮嫁衣一个个乘着花轿离开了,只有沙沙还留在沙坪。
每天早晨,沙沙在无望的梦中一寸寸地醒来,然后开始一整日稍许能够减轻相思之苦的忙碌。
春天来了,一树一树的桃花开满了表哥的名字,夏未,成熟的桃子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沙沙常常看着那桃子发呆。店主家有一只白脖子的哈巴狗,是沙沙最知心的朋友,夜深人静的时候,沙沙常常把那份了无音讯的牵挂和排山倒海的思念偷偷讲给哈巴听。狗是有灵性的动物,它似乎明白沙沙的心事,于是每有骡马或驼队经过,哈巴总是叫个不停,沙沙听到后就跑到大路口的牌楼下打听表哥的下落。树叶黄了,表哥没有回来,树叶又落了,表哥还是没有回来。看到沙沙失魂落魄的样子,好心人就劝她别再等了,因为一般赶脚的人多则三年,少则几十天就能回来,这都好几年了,还没有表哥的音讯,也许表哥变心了,不来接她了,也许是碰到杀人越货的强盗了,更有可能是遭遇吞噬人畜的沙尘暴了……总之,凭沙沙的长相和贤淑,找个好婆家不成问题。沙沙摇摇头,谢绝了所有人的劝解,依然痴心不改地每天跑到大路口张望,依然不厌其烦地向过路的商客打听表哥的下落,她相信,总有一天表哥会回来的。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还是没有表哥的一点消息,曾经年轻漂亮的沙沙变得面容憔悴,整日忧郁寡欢,那只总为她报信的哈巴狗也老了,再也叫不动了,唯一支撑她活下去的,是对表哥坚定不已的守候。
某日,沙沙像往常一样又到村外的大路口去等待张望,突然,她看到远处沟里咆哮而来的山洪,而此时,正在河沟下游处洗衣服和浇园子的村民们全然不知危险的降临,一群孩子们在水里玩的正欢。沙沙飞快地跑回报信,人们闻讯后纷纷慌恐上岸,沙沙不顾危险去帮几位老人,当她把最后一位老者扶上岸时,山洪迎头而下,沙沙来不急躲闪,被洪水卷走。村民们沿着河沟呼喊,除了怒吼的水声外,再也看不到沙沙的影子,忠心耿耿的老哈巴义无反顾地跳入激流,去寻找自己的主人,瞬间也消失在巨浪中。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双坪村的乡亲们在沙沙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接纳了她,并给予她无尽的关怀和温暖,知恩图报的沙沙为了救护村民,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这位善良勇敢、情深义重的好姑娘,从此,人们将双坪村改名为沙坪村。
一个女人的传奇因真情而不朽,因大爱而永恒,过往的客商们听到沙沙的故事后,深受感动,于是把它编成信天游。随着赶牲灵者的脚步,沙沙的故事和那曲如泣如诉的信天游,很快传遍整个大西北。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吴堡的张天恩赶着牲灵为边区驮盐、送炭,无数次地从这条古驿道上经过,他听到了沙沙的故事和以她为原型传唱的曲子,深有感触。从小喜欢民歌的张天恩把这首苍凉、悲壮曲子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加丰富、鲜活,这便是后来闻名全国、被誉为“陕北民歌之首”的《赶牲灵》。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
三盏盏的那个灯
哎呀带上的那个铃子哟
噢哇哇得的那个声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朝南得的那个咬哎呀赶牲灵的那人儿哟噢过呀来了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你的那个手你不是我那哥哥哟走你得的那个路
陕北赶牲灵主要以骡马为主,走在最前面的叫头骡。头骡常常装扮得比较讲究,在笼套顶部两耳之间用铜丝竖扎三簇红缨,下端镶着三面圆镜,阳光照在圆镜上闪闪发光,远远看去如同三盏明灯,即歌里头“三盏盏的那个灯”。头骡的颈部一般还会挂一串响铃,前胸下垂两束红缨,中间也坠一串响铃,走动时,颈部和胸前的铜铃一步一响,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也就是歌词里“哇哇得的那个声”。
陕北山大沟深,道路崎岖,无论春播秋收,还是商旅运送,都离不开马牛驴骡这些大牲畜。对于给自己带来极大利益的牲畜们,当地人爱护备至,充满情感,不仅不虐待它们,甚至连“牲口”“牲畜”这样的名称也叫不出口,总是亲切地称它们为“牲灵”,在他们看来,这些牲畜如人一样有觉悟,有灵性。
除了《赶牲灵》外,张天恩还创作了陕北民歌《跪旱船》《白面馍馍虱点点》等。1955年,张天恩随陕北民间艺术团到北京演出,一曲《赶牲灵》把该次演出推向了高潮,并受到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国家文化部授予他“民间文艺天才”的称号。
《赶牲灵》以它优美高亢的旋律、简单朴素的语言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数百年来传唱不衰,历久弥新,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陕北民歌的来历。
新闻推荐
“文学馆”旁吃“农家饭” “文化碗”里有“乡村游” 从柳青故里看文化乡村
柳青文化园。?柳青女儿刘可风(右二)参观柳青文化园。?游客参观文化园。?柳青故居。本报记者鱼玉军通讯员郭娇...
吴堡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吴堡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