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石城 榆林日报刘继远摄 黄河奇石 榆林日报刘继远摄
榆林日报记者 马蕊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
古往今来,描写和赞美玉石的句子数不胜数,中国人也有佩戴玉的习惯,可见玉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印象亘古未变。中国的玉石种类丰富多彩,玉石产地遍布全国,人们最为熟知的莫过于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然而吴堡县发现了一种龙鳞玉,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吴堡玉”。
“吴堡玉”的发现,与吴堡黄河石协会会长宋耀平等人是分不开的。宋耀平是一名石头爱好者,闲暇时,他喜欢捡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2009年前后,宋耀平、贾光伟等石头爱好者在捡奇石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通透、细腻、油润的石头,因表面有鱼鳞,取名“鱼鳞石”。2015年初,他们用这种石头在外地加工了一些精美的手镯、手串和小摆件后,一部分人开始关注了,认为这不是一种普通的石头,极有可能是玉石。随后,宋耀平用微信创建了吴堡县第一个黄河石交流群,后来发展到近20个群。在这种浓厚氛围的影响下,相继成立了黄河石协会、上河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黄河古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重视吴堡“玉石”的人便开始迅速增加。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些“石头”的成色,2015年秋和2016年春,宋耀平等先后到河南中维质检珠宝玉石质量检测中心和广东中检质技金银珠宝质量检验中心做了鉴定,鉴定结果为石英岩质玉,属于中高档玉料,品质可与新疆的金丝玉媲美。石头突然变成了美玉,宋耀平充满了欣喜。2016年,上河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石协、中小企业促进会共举办了两次“吴堡玉”展览会,吸引了来自周边县区及山西、河南、宁夏、内蒙古等地的奇石爱好者和玉石收藏家7000余人会聚一堂,共赏“吴堡玉”。渐渐地,大家对“吴堡玉”有了初步认知,吴堡玉石在周边省市有了不小的知名度。
“吴堡玉”储量主要集中在宋家川镇康家塔到张家墕村绵延十余里、厚度达上百米的古河道砂砾层中,虽然“吴堡玉”质地细腻,有润度,品相不错,但目前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只有10多家零散的加工企业。对于玉石的热爱主要还是民间的一些石头爱好者,他们仅凭经验只是掌握了基本的分布情况,准确的分布和储藏量不明,严重制约着下一步的发展。同时,一些玉石优质产区正在进行开发建设,施工方把许多山体土方回填建设工地,这些都导致了玉石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两年来,宋耀平等玉石爱好者多次前往陕西蓝田、云南龙陵考察玉石产业发展,赴榆林沙地旅游周、新产品推介会、煤博会展销玉产品,加强与各地玉石爱好者交流联系,为“吴堡玉”的发展鼓与呼,但这些远远不够。
宋耀平认为,让“吴堡玉”形成产业,尽快勘测探明玉石的分布、储藏量,并掌握形成原因,摸清家底,搞清资源状况,为科学合理地开采提供依据。选取不同种类、不同档次的玉石,送到权威鉴定机构,就硬度、密度、折射率等重要指标进行全面鉴定。在鉴定的基础上,及早进行命名注册,如“蓝田玉”“和田玉”等。可以参照空心手工挂面的宣传模式和理念,设立规模较大的玉石展览馆,利用石协现有藏品,以“吴堡玉”原石、雕件、手玩件、饰件、奇石、化石为主,不断挖掘吴堡玉石的文化内涵,促进玉石与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让更多人识得“吴堡玉”的庐山真面目。
新闻推荐
448.5万人次“双节”逛榆林 旅游揽金18.6亿,同比增长22.7% 沿黄旅游实现“开门红”
华商报讯(记者张云飞摄影杨虎元)10月9日,华商报记者从榆林市旅游外事(侨务)局获悉,8天长假,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48.5万人次,同比增长6.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6亿元,同比增长22.7%。30余场活动精彩纷呈“双...
吴堡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吴堡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