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新闻 横山新闻 神木新闻 府谷新闻 靖边新闻 定边新闻 绥德新闻 米脂新闻 佳县新闻 吴堡新闻 清涧新闻 子洲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榆林市 > 吴堡新闻 > 正文

帮扶手记

来源:榆林日报 2017-06-27 08:46   https://www.yybnet.net/

王华

王保应一家的不幸遭遇

5月16日,我去吴堡县郭家沟镇刘家墕村走访我的包扶对象王保应。听村干部介绍,这两年,王保应一家的日子不好过,先是他妻子连续三年住院看病,接着他自己又因为胃穿孔做了手术,术后还没有恢复好,他的父亲患癌症去世,家中接二连三的遭遇,让本来幸福的一家人顿时陷入了困境,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因为他的遭遇,我常常想着要去看看他。王保应一家现租住在县城,之前联系了多次,均因为各种情况,没能见上。

6月3日,星期六,联系了一下,他刚好在家。等我到了他租住的房子跟前时,他已经佝偻着腰站在门口等我,四十来岁的人,看上去更多的却是沧桑。他拉着我的手,一起走到他的家里,他的家总共不到十五平方米,住着他们一家四口人,他的儿子正在看书,墙上贴满了奖状。我询问起他的家庭情况来,他的妻子拿出一包看病、住院的票据给我看,我认真详细地看了他们两个人的病历,可以看出,2015年以来,他和妻子的健康状况一直不好,他妻子的病从肝炎到肝硬化,还患有脾巨大、血小板低、贲门静脉曲张三度,几次住院,花费了十多万元,现在通过长期服药控制。

我问她,现在吃药报销后还需要自己支付多少?他的妻子说,一个月大概还需要九百多元。我看了一下,在他家的炕上放着的都是药,这些药都不便宜。他妻子接着说,本来医院让每三个月去复查一次,可是家里实在拿不出钱,已经很久没有去复查了。就是以前看病的钱也多是向亲戚朋友们借的,现在是能借的都借过了,实在开不了口了,谁也没有想过,两口子年纪轻轻的还要靠政府养活。生病以前,丈夫在家里搞养殖,顺带着种点地,自己在城里带着娃上学,家里的日子也算是平顺。谁知道,天灾人祸无法预料,王保应去年突然得了胃穿孔,手术没做好,现在连腰都无法伸展,重活根本不能干。家里现在的重活全部靠还在上学的娃娃去干,自己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她自己高血压和血小板低的问题被医生再三嘱咐,一定要好好吃药维持,一旦发生内出血,怕人都保不住。这些年,家里的负担给孩子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王保应的妻子一边说一边抹着眼泪。

详细了解了他家的实际情况,我记录了他们的看病花费清单,并向他们讲解了最新的健康扶贫政策,嘱咐他们保留好相关票据,等到县上的政策出台后,可以再报销一部分,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随后,我询问了他们现在的生活情况,得知,他们现在租住的房子月租费是180元,水费每月20元,电费是根据当月使用的情况缴纳。王保应说,已经几年没有给房东交过费用了,一则是没钱,二则妻子在病情好一些的时候,给房东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年,一家人申请移民搬迁,现在已签订了合同,下一步住进去,就不用再租房了。

我又问了两个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虽然说了一些,但可以看出,他们对政策不是很了解,甚至还有一些误会。我向他们详细讲解了国家在教育扶贫和资助上的一些政策,同时鼓励他们根据身体情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尤其是王保应,现在虽然不能干重活,但可以干些乡村道路保洁等工作,增加其家庭收入。同时,鼓励孩子们要好好上学,争取早日成才。

离开了王保应的家,我的心情很沉重。面对这样的家庭,我们不仅要落实医保、教育扶贫资助和低保救助政策,还需想更多、更有效的办法,帮助其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

周培林终于同意搬出危房

根据今年的包扶安排,吴堡县寇家塬镇红湾村的周培林也由我包扶。周培林是一位58岁的妇女,现在家中只剩她1人,前些年丧夫,长女已亡,次女失联多年,因多年前家庭变故,本人精神受到刺激。她住在一孔破旧的土窑洞里,饮用水靠自己到沟里挑,以2016年收入情况看,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只有农业支持保护补贴450元,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61元,临时救助1000元。其实际年收入仅为转移性支付511元,无法满足她的正常生活。

5月16日,我第一次去了周培林家。因周培林外出,未能见面,只好隔着烂墙看了看她的居住环境。随后向村里的负责人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况,在今年的这次数据核实中,她才被认定为贫困户和低保户,我深深感到我们以往的识别工作确实很不到位。遭受家庭变故刺激后,周培林不会安排自己的家庭生活,常常处于没钱吃喝的窘境,我拿出300元钱交给村主任薛利兵,嘱咐薛利兵根据周培林的生活情况,购买米面油,并再三嘱咐村里负责人,要从精神生活方面给予她多一些的关心和关怀。

6月3日下午,我第二次走进周培林家,她正在做饭,我送上妇联带给贫困妇女的母亲邮包。周培林居住的是原始土窑洞,内墙很不规则,进门大约2米左右就开始拐弯,光线昏暗,墙面破烂,但收拾得倒也干干净净。因为第一次去时了解到,她本人不愿意进行危房改造且不同意镇、村为她维修住房,我再三询问她,如果政府给她重新找个地方居住愿不愿意去?通过反复沟通,她表示村里有一处自家老人留下的住房,如果改造好了她愿意去住。

于是,在周培林的带领下,我和镇、村负责人一起去看她想居住的窑洞。走了很远的山路,在一个杂草丛生的院落里看到两孔年久失修的窑洞,顶上有洪水侵袭过的痕迹。可以想象,就是把房子维修好,一旦遇到山洪,这里仍旧是危房。况且,通过刚才的找寻,这个窑洞的出路并不好。我和镇、村负责人再次与周培林本人讨论,究竟怎么样解决她的住房问题才是最佳的选择。最后,在征得她本人的同意后,决定在院子里修建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屋顶装上保温层,确保保温隔热,使她能搬得出、稳得住。同时,将破烂的院墙和大门拆除并整体新建。在吃水方面,为了彻底解决她的取水困难,要硬化院子,新建集雨窖,安装自吸泵实现自来水入户。周培林听了这个想法,也表示同意。

天色渐暗,在返回的路上,我心中五味杂陈,我包扶的9户贫困户中完全无自身脱贫能力的就有5户,这几次到贫困户家里“解剖麻雀”也给我深深地上了一课。被划进吕梁片区的吴堡县,贫困程度远远比我之前看到的要深。如何更精准地把扶贫举措落到点上,解决好类似这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打赢这场硬仗中的硬仗,让贫苦群众过上好日子,我们肩上的责任不轻,还需再鼓一把劲、再加一把油。

编后话

广大党员干部是脱贫攻坚战的生力军,是打赢这场硬仗的关键力量。本文作者王华系吴堡县委书记,他通过帮扶手记,真实记录了自己在结对帮扶工作中的两个小故事,有见闻,有感受,对进一步增强帮扶工作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报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新闻推荐

柳青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榆林开幕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塞上共襄盛会

研讨会现场阳光讯(记者白璐璐实习记者钟方东)6月24日,由中国社科院、陕西省作家协会、榆林市文广局、榆林学院联合举办的“新语境、新方法、新视野下的柳青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榆林学院拉开序幕...

吴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吴堡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帮扶手记)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