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彪的业余生活
本报记者刘建坤见习记者耿永飞
在陕北画坛,绥德画家张修彪的人物画颇有名气,特别是他国画中的老农形象,有神有味,堪称一绝。作品中的陕北父老,情态饱满,惟妙惟肖,让观赏者透过肖像,仿佛看到了黄土地的古朴沧桑,甚至能读出自己的血脉渊源。
张修彪的这些有着浓郁生活情调的国画作品,还曾得到黄土画派大师刘文西的称许,陕北各地不少中青年画家慕名前来向他取经——专门学习他画陕北老汉的技法心得。
生计
年轻时的张修彪,早在绥德师范上学时就显露出不俗的绘画天赋,被美术老师一眼相中,并将他举荐进绥德县文工团画布景。之后,虽然不断有作品如《育苗》《欢乐的山村》等参加了全国美展,但老张自己对那一时期迫于生计的画作,评价不高。他以为,在特定的时期,作品往往需要迎合某些主题而扭曲了艺术的经纬。后来,他调入榆林市第一医院绥德院区搞政务,直至退休以后,才真正迎来了画画的创作期、黄金期。
生活
原生态和沧桑感渗进了张修彪的艺术本能里,使他的画作总是满满的土味和传统的田园审美。未被工业和城市发展扰攘过的山沟沟呈现出的自然之美,与这样的山沟沟水乳相融的“土著”风情,尤为他所钟爱。
虽然老张总是说:“好老汉、俊女女,我都喜欢画。”但欣赏他的作品久了,不难发现他对清贫生活的执着,使他画笔下老汉汉的韵味远胜于俊女女。
就像高原上的天空最懂黄土梁的脾气,一场及时雨、一场晚来雪,就会把荒芜中的焦躁浸润成含蓄和温柔。张修彪对这块土地的流连,使他在艺术写真中从容反刍着尘落处亘古不变的美。他的天赋,他曾经跟随名师的受益,都比不过生活阅历必然带来的审美的威力。这种在他眼睛发现之前就早早存于土地上的“天然”,成为他绘画时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而且在记忆中存放越久,味道似乎就越醇。
生命
现在的张修彪,家境丰足,心境旷达,他说:“我画画一不图名、二不图钱,就是个人爱好,自由地表达。”
退休至今,张修彪已经创作了数百幅国画、油画和其他美术作品。许多作品参加了全国和省市的画展,不少作品被民间高价收藏。他先后成为了中国艺术家学部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乡土题材始终是张修彪作品中最亮眼的部分。近年来,他曾做过多维度的艺术探索,画作题材异常丰富,但他深知自己的短长——刘文西大师曾对他一度热衷于佛像题材不以为然,认为他的长处仍是去展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偏爱使张修彪的画作中总是散布着怀旧感和苦涩感。他说:“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对于我就像身边曾经的亲人。但我爱画的东西正在不断失去,我要找的人物素材,前些年就需要往后乡里(偏僻农村)跑,到没人去的地方找,现在越发难找了。”
正像一些鉴赏者的评价——张修彪的陕北农村,似乎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样子,似乎就是二十出头的他跟在刘文西、王有政身后看到的陕北。
有时候,看着他自言通过“偶然发现”留住的世间那稀见的美,不禁会怀疑在此过程中,画家自己竟停留在了他眷恋的时代。
新闻推荐
陕北民歌剧《岁月韶华》的面世,让我感慨万千、惊喜不已。这是榆林文化划时代的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一名只是喜欢观戏...
绥德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绥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