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耘
距离榆林市城区约7公里处的长城沿线,有一座高大的建筑矗立在那里,它就是现存规模最大的烽火台,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的镇北台。自明朝万历年间建成,400多年来,它见证着自然的荣枯、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沧桑。当年,肆虐横行的狂风、遮天蔽日的黄沙、惊心动魄的战役、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幕幕故事纷纷在镇北台上演,又都随着历史的烟云消失在远方,唯有雄伟的镇北台,静静地伫立在苍茫的大地上,见证并记载着一代又一代的传奇。
镇北台可写的地方太多,先就“雄、奇、和、美”四个字简要说说。
镇北台之雄,在于它所处的环境和规模。
镇北台建在当地一座名为红山的矮山上。山虽矮,但在榆林城这一带广袤的沙地上,它是局部最高山,在其上再建一座高台,毫无疑问,会成为这一带的最高点。站在镇北台之巅,塞北原野一览无余,自然引发台高我为峰的豪情。仅仅因山而成其之高,不足以说明其雄伟,需要同类似建筑作比较方可。为此,我们来比较一下长城三大奇观“两关一台”(山海关、嘉峪关、镇北台)的规模。据考证,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城楼高14米,占地面积约3100平方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高17米,占地约2500平方米。而处于长城中段的镇北台,高30余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三者比较,足见镇北台远比其他两关高阔。再加上同周边地貌相较,镇北台更显雄伟高大。
所以说镇北台之雄,实至名归。
镇北台之奇,在于其特殊的地位和功能。
作为长城三大奇观之一的镇北台,虽然不及山海关和嘉峪关声名远播,但它毫不逊色于另两大奇观。
镇北台之奇,首先体现在建设者创造的奇迹。镇北台的建设者具有高超的智慧、大国工匠精神和高超技艺。镇北台采用了类似金字塔的建造技术,底层敦厚结实,每上一层,均缩小一圈,保证下层不被挤压变形,外侧由青砖包砌。每层台顶外侧砌出垛口,兼有瞭望防御功能,垛口内四周相通,层与层间有石台阶可登,方便镇守,可谓匠心独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主持建造者涂宗浚巡抚,在台北额题“向明”二字,可见当时建造者的家国情怀。正是因为建造者的智慧,造就了镇北台屹立于长城中段几百年而依然巍峨挺拔的奇迹。另外,其建设选址也很智慧。它距山海关1000余公里,距嘉峪关1200余公里,刚好在长城的腰腹部。正是因为有“台”强壮无比,万里长城才显得更加雄伟,更有魅力。
其次体现在,它因见证了千百年金戈铁马的岁月而愈发厚重。它选址在原来秦长城遗址边上,这里是历史上“北阻河套、南屏乌延、东控山西、西扼甘宁”的兵家必争之地,鬼方、戎、狄、匈奴、羌、鲜卑、党项、吐谷浑、蒙古等游牧民族一次次想越过榆林,入主中原。自秦开始,在这里修筑长城,抵御侵略,它的建成,更是验证了中华正统文明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奇迹。建台之时的大明王朝,边防线上猛将如云,王崇古、戚继光、李成梁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将领,这也证明了实力是维护和平的最有力法宝。
其三,它更见证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治沙奇迹。几十年前的镇北台,还掩埋在十多米深的黄沙之下,建国以来,举国重视这一地区的荒漠化治理,经过数十年艰苦奋斗,镇北台所在的毛乌素沙漠基本上从地图上消失了。镇北台周边的景色就是新中国治沙成就的一个缩影。
镇北台之和,体现在拱卫它的两个城池——款贡城和易马城。
明朝中叶,朝廷的军事治所延绥镇设在离长城200多里外的绥德州。明成化年间,四川人余子俊出任延绥巡抚,他看出了蒙古族屡犯边关,治所响应缓慢的弊端,便上书朝廷,把延绥镇治所于1473年迁到了榆林卫,同时扩建城池,增兵设防。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榆林卫以北的红山设立市场与蒙古人贸易。但贸易反而吊起了蒙古人胃口,他们更是伺机南下抢夺财物,掳掠牲畜人口。考虑到边城的安全,1474年,余巡抚在秦长城、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个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并在红山脚下,长城南沿建起一方形小砖城,取名款贡城,便于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除了官方举行正式仪式的场所,余巡抚又在旁边主持修筑了蒙汉民间互市场所——易马城。款贡城和易马城建好后,蒙汉互市的红山市就完善了,一时“万骑辐辏”,蒙古牧民赶着牛、羊、驼、马,驮着各色皮毛,汉族商人携带大量布匹、绸缎、盐茶、烟酒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形成了一派牛羊成群、驼叫马嘶、人声鼎沸的蒙汉贸易热闹景象。
一百三十三年后的1607年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红山市,在红山之顶修筑了明长城上最大的烽火台——镇北台,以便居高临下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从此,镇北台成为边关“蒙汉一家,和平互市”的见证。
镇北台之美,体现在其周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故事之美。
站在镇北台之顶北望,你可看到,那无数绿化山峁和沙丘环抱着绿洲,有碧波荡漾的红石峡水库,有榆林人民治理沙漠的辉煌成果——沙地植物园和沙漠运河,还有沙漠海子风光和郁郁葱葱的林带果园,好一派金沙蓝天、碧澄水库、绿色林带!南望,你可看到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楼群,在绿树掩映中,仿佛一道道多彩音符,映衬在蓝天白云之下,奏响时代变迁的乐章。向东西两个方向望去,长城逶迤靓丽的身影,保存完整的烽火台在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蓝天白云下,长城挺着脊梁蜿蜒前去,仿佛一条彩练,把天地连接到了一起,更将历史和现实完美地连接起来。
镇北台的人文之美,还在于它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其中有两则颇有趣的故事:一则体现了和平之美。镇北台建成之初,由于蒙汉相互防备,于是产生很多怨气,怨气过大导致镇北台数次倒塌。后来,双方官员在款贡城进行了认真详细的洽谈,仪式更规范,贸易更平等,从而双方怨气消除。自此,镇北台再没有倒塌。另一则体现了仁心之美。明清时,皇宫中有一位医术高明的朱姓御医,因为遭同僚陷害,被革职到榆林。朱御医很重视地方医学研究,有一次,他在款贡城发现了一种冬花草,长得个头大,花色鲜艳,采摘后试验,药效极高,成为他救死扶伤的法宝之一。某年,皇太后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久治不愈,遍访名医均束手无策。有人提议召回朱御医诊治。朱御医回到皇宫,用从榆林款贡城带回的冬花给皇太后治病。很快,皇太后的病就治好了,从此,这种冬花名扬天下。因为该花的发现地在款贡城,所以被冠以“款冬花”的美名。
镇北台的人文之美,更在于它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词。典型的有明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刘敏宽赋诗《镇北台》:
重镇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
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
戌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
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莨苑偎。
清初文人杨蕴有《镇北台春望》诗:
关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
万里春风残雪后,游人指点赫连台。
雄伟的镇北台,任凭寒来暑往,人来人往,一直在那里静静守候这一方天地,看万物枯荣、听时代涛声、记历史沧桑,并以它博大的胸怀,不知疲倦地接纳着八方来客,为他们奉上一段段精彩与传奇,这就是镇北台的魅力。
自然,因为承载万物、哺育万物而多彩;人类,因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而伟大;历史,因为融合自然与人文而厚重。一幕幕自然人文剧在镇北台相继上演,为我们增添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见台如此,不也是人生一件幸事吗?笔者登上镇北台,不由得想起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有时候,人在天地之间,是何等的渺小!因此,是非成败不足挂齿。设想某天在记忆深处,浮现出曾经的故事,欣然一笑,抛向苍天,何等快哉!于是效颦《登幽州台歌》而为《登镇北台歌》:
仰不闻战鼓,
俯不见荣枯。
念天地之浩渺,
忘岁月之甘苦!
新闻推荐
陕西省榆林中学校迁建设工程于2003年开工,2007年完工,并且学校开始投入使用。2016年1月进行了迁建工程的全部结算,至今仍然...
绥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绥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