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飞雁工作照。
文图/本报见习记者 王红霞
核心提示
榆林市天鹏畜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田飞雁是一名60后,青年时期的他正好赶上改革开放。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饲料公司的倒闭,他和当时许多国企职工一样成了下岗职工。一次外出参观学习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也让他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1、国企职工忽遇下岗 参观学习成就转折
1986年,田飞雁从省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绥德县饲料公司工作。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饲料公司倒闭,他和当时许多国企职工一样,成了下岗职工。
“下岗后,我情绪失落,这么多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有了正式工作,就这样没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不管咋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只能面对现实。”田飞雁说。
1994年春,绥德县组织考察团赴山东、大连等地参观学习,田飞雁是其中一员。让他未曾想到的是,此次参观学习成为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当地快速发展的经济不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超前的发展思路更是对我触动很大,让我萌发了创业的念头。”
返回之后,田飞雁一直思考着自己该如何创业。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他发现,绥德当地的养殖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市场上销售的鸡蛋也绝大部分是从外地购进。这不禁让他眼前一亮,因为他所学专业正是畜牧兽医,而且原来从事的工作也是饲料生产,如果创办一家饲料厂,他不仅有工作经验,而且市场空间巨大。
2、瞅准市场艰难创业 企业逐渐发展壮大
1994年5月,田飞雁与朋友共同创办起榆林市天鹏畜禽有限公司。当时手头没有多少资金,他通过亲戚朋友帮忙,好不容易筹到6万多元,但这点钱对办企业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只够购买一点原材料,厂房和设备还没有着落。几个人只好想办法租赁场地和设备,几经努力才租到几间旧厂房和几台闲置的粉碎机。
“最艰难的时候,公司人员少,大家不分工种,不论上下班,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干。回来原料,我和工人们一起扛包卸货,累了就地小憩一会儿,然后接着干,经常满身尘土、汗流浃背。”谈到最初创业的艰难,田飞雁深有感触地说。
经过几年的打拼,公司逐步发展壮大,产销量节节攀升,市场也越来越大。原来的场地不够用了,2002年,公司搬迁到一个稍微宽敞的地方,并花20多万元购买了一套二手设备,企业从此步入快速发展期。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当地的养殖业也在迅速发展。公司刚成立时,当地养鸡户很少,居民的“菜篮子”还不丰富,鸡蛋供应不足且价格居高不下。到了2000年以后,随着蛋鸡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鸡蛋供求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市场上鸡蛋开始出现滞销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扩大饲料销售,公司增加了鸡蛋回收业务,帮助养鸡户解决了“卖蛋难”问题。田飞雁说:“那几年,几乎每天都有整车的鸡蛋收回来,最多时一天回收的鸡蛋达1500多箱,偌大的公司库房已经爆满,既让我为鸡蛋销售犯愁,又为市场的繁荣感到高兴。”
2010年,公司在绥德物流园区征购了25亩土地,投资1000多万元建了新厂,新上了一套年产6万吨的自动化饲料生产线,并于2011年3月进行整体搬迁,从此告别了简陋的生产条件。
3、开发特色饲料产品 顺应新的市场需求
告别了旧厂房,企业发展更加迅速,饲料年产量由原来的1.5万吨增加到目前的3万多吨,年销售收入也从4000多万元增至近亿元。公司发展成全省“十佳饲料企业”,并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近年来,养殖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蛋鸡养殖户来说,过去每户养殖蛋鸡1000至3000只左右,少的只有几百只。现在,养殖规模明显扩大,单个鸡场少则数千只,多则数万只。养猪场以前一般养殖几十头猪,多的也不过四五百头,现在一个小型猪场都有几百头猪,大型猪场更是达到数千头的规模。在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肉、蛋等食品的同时,群众的消费观念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人们从过去追求吃饱、吃好,已经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迅速转变。”田飞雁说。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肉、蛋食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多,农家蛋、土猪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为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公司不断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先后开发出农家蛋鸡饲料和土猪饲料等特色产品,投放市场后销售良好。
田飞雁说,公司取得这么好的发展,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回想自己走过的创业之路,尽管经历了许多困难,但内心却很充实。市场变化折射出时代变迁,这么多年的亲身经历,让他切实感受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田飞雁希望自己的企业越来越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助农托起致富梦。
新闻推荐
绥德县委书记李永奇今年以来,绥德县经济运行总体稳中趋缓。截至9月底,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32亿元,占全年任务的68.7%,同...
绥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绥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