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子昕
近年来,榆林市卫生工作以打造“健康榆林”为引领,倾力建设健康城市,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各项卫生工作,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成效显著。
1、体系建设 改善群众就医环境
市卫计局局长惠德存说:“健康榆林建设,首先就要把改善群众就医环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地。”
榆林市扎实推进县级二甲全覆盖、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规范化村卫生室三大达标创建工程,投入资金32.9亿元,完成市一院绥德、榆林院区改扩建,市二院迁建以及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项目;完成11个县医院、6个县中医院、8个县妇保院、143个乡镇卫生院和1324个村卫生室改(扩)建;建成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全市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37所,新建规范化村卫生室198所,覆盖全市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2、改革创新 提供群众看病保障
全市坚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在12个县市区开展综合医改试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深化,创建了神木“全民免费医疗”、府谷“双补双管四结合”、米脂“全员聘用”等医改新模式,县镇村一体化改革持续推广;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实施,医改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销售“零差率”,药占比下降明显。
榆林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新农合市级统筹,新农合最高报付限额贫困人口提高到70万元,非贫困人口提高到45万元。城市公立医院药品耗材实行“两票制”,遴选出7475个品规的药品实行带量议价采购。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建立,医联体、医共体基本成型,对口支援取得长足发展,市级三级医院支援县市区实现全覆盖。
3、能力提升 保障群众治疗效果
榆林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刚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6名,柔性引进128名;先后派中青年医学人才到国家卫计委、北京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开展培训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全市5家城市公立医院与省内6家知名医院建立9个专科联盟,二级以上医院与省外多家医院建立对口协作关系;市一院心血管内科、市二院骨科、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等省级重点专科,市中医院6个省级重点专科、3个国家级专科培育初具规模。
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市级医疗信息平台与省级平台、市域内二级以上公立医院HIS系统、新农合系统实现互联共享。启动“爱加问诊”智慧医疗信息平台,网上预约、远程医疗、公共卫生等新型服务模式逐步推行。
4、政策引导 助推健康脱贫
为解决群众看病难题,榆林市将农村贫困人口大病起付线降至3000元,住院费用实际报付比例提高到90%,免除贫困人口参加新合疗个人缴费、镇村门诊一般诊疗费,取消县乡两级定点医院住院押金、乡镇卫生院住院起付线,将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95%;建立贫困人口就医绿色通道,全面实现“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制定出台《城乡居民大病保障办法》,将全市农村参合非贫困人口新农合补助比例在原大病保险基础上提高20%,城镇居民患者起付线由2万元降到1万元,补助比例在原基础上提高10%;组建市县乡三级健康扶贫医疗指导队,实行“市帮县”“县帮镇”“镇帮村”工作机制;组建市县流动医疗服务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线上线下巡回义诊和集中诊治帮扶活动。
5、疾病预防 提升群众防病意识
改善就医环境,加强做好公共卫生、中医药振兴和医疗卫生应急处置等工作。榆林市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邀请专家进行业务培训等方式提升卫生服务内涵和质量指标。首次成功治愈了2例输入型H7N9患者,禽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核病、乙肝、狂犬病、布病、手足口病新发病例持续下降。预防接种、县城规范化门诊建设全面达标,妇儿健康服务更趋规范,农村妇女“两癌”筛查、育龄妇女孕前筛查、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等各项比率均保持在95%以上。榆林市建成全国首家市级“12320”健康咨询服务平台,开展县级中医院二甲创建和乡镇国医馆建设,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作用,中医药合疗报销范围不断扩大,报付比例逐步提高……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杨崎筠报道近日,绥德县举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性家庭农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
绥德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绥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