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新闻 横山新闻 神木新闻 府谷新闻 靖边新闻 定边新闻 绥德新闻 米脂新闻 佳县新闻 吴堡新闻 清涧新闻 子洲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榆林市 > 绥德新闻 > 正文

赶 牲 灵

来源:榆林日报 2017-11-24 09:42   https://www.yybnet.net/

详情扫码阅读

垄耘

赶牲灵是陕北的一张历史名片,它的背面,画满了一条条赶牲灵的路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路是牲灵的蹄子踏出来的,也是人的脚步丈量出来的,还是赶牲灵人的嗓子吼出来的。

第一个吼的人是李治文。

老祖宗筑起的“那道墙”(长城)几乎穿过陕北全境,“墙”南面是汉族,“墙”北面是异族。这些马背上生活的异族兄弟长时间食肉,就眼热汉族大哥五谷杂粮的调剂生活,就趁汉族大哥耕种紧张放松警惕的时候抽一鞭子马臀,拣“墙”被沙埋半截的口子越过边界,掳掠一背财宝粮食狂啸而返,等到边哨军队驰援赶到,只看见马背后卷起的一溜沙尘……苦只苦了当地百姓。

“那道墙”建得恰如其分,恰就在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上,也就是现在科学上划分的四百毫米降雨线上。据科学推算,年降雨量在四百毫米以上则适合农耕,四百毫米以下则只能宜草游牧。对于“墙”南面的陕北来说,宜耕只是勉强,老天爷心情好的天年时,尚可果腹而已,但大部分年头,老天爷是吝啬的,往往不将四百毫米如数兑现,还不均匀地或涝或雪或冰雹地滥竽充数。十年九旱是这块土地最标准的天气预报和事实确证。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曾对陕北下过定义:一块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到了民国时期,这种灾难已经到了最深重的时期,几乎年年,双重灾难不期而至。《绥德乡土志》载:“地皆瘠硗,人无兼业,论其苦则诚苦矣。”一九三六年初,依旧是这样饥寒交迫的重复,陕北腹地绥德县西川盐民揭竿而起,四乡农民包括城里的市民也纷纷寻求生活的出路——走,走出这块贫瘠的土地,几乎是他们在无奈状态下能想出的唯一选择。李治文,这个年仅六岁的孩子就是这样从绥德城里出发,坐在骆驼双峰之间垒起的棉花包上开始他的“赶牲灵”行程的,这大概也是中国历史上赶牲灵最小的一名“脚户”了。

一路单调起伏的驼背枯燥让他啼哭不止,哭喊着要溜下驼背。治文这一哭,吓坏了赶牲灵的主儿,他急中生智,乖哄这个叫“毛蛋”的娃娃,“我给你唱支歌怎么样?”一边说,一边先自顾自地唱起《二秃子尿床》来。

嫁了个女婿真日糟,

又瞎又秃又尿床。

头更里尿湿半道炕,

二更里尿到我脖子上。

三更里尿得哗啦啦响,

当炕上打起毛头浪。

我又恨又气将他打,

他又叫我姑姑又叫我娘。

……

小治文扑哧笑了,这是李治文的第一个老师,这也是他的第一所“私塾”。

赶牲灵路上有很多客栈,它和军事上的驿站不一样,但相对的里程数是一致的,它是以牲灵一天所能达及的距离为站点的。从绥德城出发,沿大理河上行,向西,一直走到水穷处,爬山,爬上老虎脑大山,就看见“那道墙”了,墙像一条黑色的蛇一样蜿蜒在沙漠里,走西口赶牲灵的就沿着那道墙一直走下去。

这一日,走到了三边一个叫郝滩的客栈,客栈的主人从骆驼脖子上的铃声已经知道是谁来了,早已站在大门外迎接这一链赶骆驼的人儿,和往常不同的是,店掌柜旁边还站着一个五六岁的姑娘。

店掌柜专门炒了几个菜拿出一罐存了几年的老酒招待这几个绥德的赶牲灵汉子。那时的店家与客人的关系很融洽,处好了会处成朋友和亲戚的关系。喝到有几分高的当头,师傅叫住了正玩在兴头上的毛蛋,“今日我要隆重推出我的徒弟给大家助酒。”

四方方桌子两碟碟菜,

我把朋友们请起来;

二道道韭菜扎把把,

好容易遇在一搭搭。

这也是毛蛋的第一次登台演出。

陕北民歌的真正原生态是拦羊嗓子回牛声,还要加上赶牲灵的吆牲口声音。这都是寂寞的产物,枯山旷野里,一个拦羊人面对的是一群羊和无边无际的空旷,他们唯一解脱孤独的方式就是面对群山大声歌唱;赶牲灵的汉子拉一链牲口,十里八里见不到一个人影,他们就放开嗓子唱曲子,唱给牲灵,唱给发白的路径,也唱给自己。所以,他们都是民歌手,出色的民歌创造者。

严格说,毛蛋的爷爷只能算半个赶牲灵人,冬夏时间,他被人雇佣赶牲灵,春秋种菜季节,他挑着担子在三边一带走村串户卖菜籽。

那是一个六月天,爷孙俩在内蒙古卖过菜籽正往梁镇赶,那已是深入毛乌素沙漠腹地了。那沙漠真大,无边无际,看不到头,也看不到尾,看到的全是满眼儿的沙。那沙,黄灿灿的,一颗一颗,像小米,可比小米涩,像苞谷糁子,又比糁子小;比黄土颗粒大,又没黄土粘。大太阳在天上端戳戳地盯着沙漠,热,滚翻地热。爷爷说,毛蛋唱一曲吧,驱驱热。毛蛋唱到第三首的时候,爷爷说,别唱了,天不对了。只见西天边上涌起一道连天连地又黄又黑的浓云般的沙尘。

不过几分钟,沙尘暴就像海里的滔天大浪一样漫过来。沙子像细碎的冰雹一样摔在毛蛋身上脸上,他竭力想睁开眼睛,哪里睁得开,努力,再努力,勉强睁开点缝,一片漆黑。他想蹲下来避避,爷爷的手拉得铁箍一样紧,爷爷贴着他的耳朵叫,“只管走,快快地走。”只听见风像狮子一样地漫天狂吼,“呜——呜——”。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毛蛋想不起来了,他只觉得力气就要用完了的时候,风住了。爷孙俩几乎是同时,瘫匍在地上。夜色加沙尘,天地间依然一片黑咕隆咚。爷爷说,咱爷俩今晚只能在此过夜了。

真险啊。

这一夜,不好挨。沙漠气候,一日三变,“早穿皮袄午穿纱,晚抱火炉吃西瓜” 。到了后半夜,凉风如冰,爷爷将身上衣服几乎全脱了盖在毛蛋身上,毛蛋的牙关子还是上下磕碰个不停。爷爷最后干脆将毛蛋揽入怀里,爷爷抱着孙子,孙子偎着爷爷,挨到天亮。

三边郝滩,是李治文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节点。一趟赶牲灵,少则一月,多则三五月,中间的站点准是郝滩。

陕北人说,人与人是讲究“缘法”的,男女之间更是讲究有缘或无缘。一个绥德,一个三边,相隔在千里之外;一个男娃,一个女娃,都是几岁之间;耳鬓厮磨,也就是几个月的一次见面玩耍,就让彼此之间生了“缘法”。

又几年过去……

一个清风明月的晚上,三边的苜蓿花开了,柠条花开了,牵牛牛花开了,沙漠里的炎热被渐渐蒸发了,一对青年男女坐在不凉不热的沙丘上,心里像一缕一缕被风吹皱的沙纹……也许是明月暗示了什么,也许是早已酝酿过多少遍的心理复述,珍花一把抓住治文的手,轻轻地叫了声“治文哥!”,治文也似乎早就等待着这声呼唤,将一幅宽阔的胸怀张开,将珍花揽入怀抱。听不见鸟叫,听不见狗咬,只有一轮明月见证了沙丘上的这一刻。

新闻推荐

脱贫攻坚发力“精准” 因地制宜注重“造血”——榆林市***调查

新华社记者桂维平报道前不久,记者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清涧、米脂等县基层乡镇调研了解到,脱贫攻坚发力“精准”,因地制宜注重“造血”,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找准产业发展路子,成为陕北脱贫攻坚的一个新亮...

绥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绥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黄灿灿小米惹人爱2017-11-07 09:42
评论:(赶 牲 灵)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