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兴文清理淤泥 马向荣自己家受灾严重 郝小强、赵小鹏自制的“救生船”。延铁柱摄
本报记者马蕊 通讯员王瑞平 张东红 闫明
编者按:
那一夜,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一路狂奔,肆虐绥德;那一夜,曾经美丽的家园,转眼成为泽国,满目疮痍;那一夜,水电气路讯中断,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害……7月26日,这一天成为绥德人永远无法忘却的伤痛。
多难兴邦。坚强勇敢的绥德人并没有被打败,在抗洪抢险救灾的过程中,绥德县广大干群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勇战洪灾,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事迹,刘涛、马峰、何兴文、郭菊枝……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绥德人,本报特选取了其中几个人物的感人故事,展现灾难背后的人性美好,凝聚起灾后重建的精神力量。
何兴文:
危急时刻 彰显责任担当
何兴文所在的区域是“7·26”洪灾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为了保证辖区内群众的生命安全,他三天三夜没有回家,组织疏散群众,投入抢险救灾,由于他的科学研判,紧急疏散,冷静撤离,辖区内没有一起人员伤亡,面对自己的财产损失,他却说:“只要老百姓没有伤亡,我这点损失不算什么。”他就是绥德县张家砭镇镇长何兴文。
8月8日晚上,记者在防汛指挥部见到了何兴文,中等个子,戴着眼镜,略微黝黑的皮肤,穿着迷彩裤的他刚从救灾现场过来。回忆起当天晚上的状况,何兴文说:“活了半辈子了,第一次切身体会什么叫惊心动魄。”
7月26日凌晨2时左右,何兴文陪同县上主要领导沿大理河岸进行防汛工作紧急排查后,刚刚走到防汛指挥部楼底便接到全城拉响警报的紧急通知,来不及上楼的何兴文马上转身回到车上,利用开车时间安排部署。
“我一手握着方向盘,一手拿着电话,向张家砭镇党委书记黑兆龙汇报了情况,我们在电话中进行了简单分工,他负责辖区东片,我负责大理河沿岸居民撤离。”何兴文告诉记者,分工以后,他以最快的速度给各村村干部打电话,为了引起村干部的重视,平时不说脏话的他爆了粗口,要求他们保证40分钟之内安全撤离群众。与此同时,他还不忘向沿路群众喊话,要他们迅速撤离。
雨越下越大,何兴文冒着大雨一路前行进入张家砭辖区,为了保证喊话器扩音效果,他打开所有车窗和大灯,一边喊话,一边用尽全力敲开群众的家门,同时让先起床的住户相互敲门,顺便告诉群众,不能逆水跑,要顺水方向跑,确保沿河岸居住群众的安全。途中难免遇到有对洪水危险性认识不到位的群众,何兴文就想方设法做工作,或者强行劝离。
2时30分,洪水已经在马路上没过膝盖了,何兴文还在马路中央拦截住两辆抱有侥幸心理的过路司机,阻止他们继续前行,向镇政府院内转移。雨一直下,洪水的水位更是肆无忌惮地涨,当何兴文看到停在政府门口的车被卷入洪水中时,他意识到水会漫过镇政府,马上开始有组织地撤离在此避险的30多人。
3时8分,当政府院内30多人刚刚撤离到二楼走廊时,咔嚓一声巨响,电线杆的断裂导致停电,眼前一片漆黑,人群瞬间恐慌。“人在黑暗中容易慌乱,我告诉自己千万要镇定。”何兴文说,当时他心里想着这下完蛋了,可是面对眼前的30多名干部群众,有老人,有妇女,有孩子,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能乱。他一边组织乡镇干部拿出仅有的三把手电,一边利用喊话器高喊:“大家不要慌,我一定把大家转移到安全地带!”在他的指挥下,30多人不到半小时全部转移。
大概4点钟,30多人都撤离到了地势较高处的老乡家,镇长助理周冬梅告诉何兴文,前去引导群众撤离的田耥、乔晶两个人失联了。何兴文说,那一瞬间,他感觉自己浑身瘫软了,失联的两个干部都很年轻,万一出什么意外,该怎么向他们的父母交代呀?
安顿好群众,何兴文又一次原路返回到镇政府的楼顶,一方面观察水情,另一方面看是否还有没撤离或被困群众,当时手机早已进水,通信完全中断。他内心在不断祈祷,希望失联的两位年轻干部能够平安。
5点30分,天已大亮,何兴文带着干部挨个检查有无被困群众,在得知和平小区有一年迈的老人被困在窑洞里时,协管员张康乐冲入齐脖的洪水中将其背出。
早上9点左右,听干部说田耥和乔晶已经安全撤离到了社区,何兴文一颗悬着的心才稍稍落地。
天亮了,雨停了,洪水退去,整个县城惨不忍睹,大理河沿岸更是面目全非,不忍直视。镇政府院子里停放着的车也被洪水卷走了,包括何兴文的车。但一夜奔波在疏散群众路上的他没有一句自己受到损失的话语,而是继续投入到救灾前线,沿着被水冲垮的街面,蹚着过腰的淤泥,挨个检查和转移被困的群众。
26日下午,何兴文又一次接到大理河上游水库随时可能溃坝的指令,连夜奋战的他又一次蹚进了满路的淤泥中,挨个检查和劝离私自返回家中的群众。同时,构思救灾方案,当务之急设法解决受灾群众的吃饭、饮水问题,但是因为他的手机在撤离群众中掉到洪水里,所以他不停地往返于镇政府和受灾群众之间。一晚上的持续体力、精力消耗,他和他团队中的所有人又投入高强度的抢险中,没有一个人抱怨。
20多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直到27日凌晨2点,何兴文才裹着浑身湿透的衣服回到值班室,进行短暂的休息,凌晨5点又投入到救灾活动中,拿着铁锨铲淤泥、跟着装载机指挥救援、给群众解决吃住等,所有需要救灾的地方,都能看到他浑身是泥的身影。
28日晚上,整整三天三夜,何兴文才裹着满身淤泥,徒步五公里回到家里,年迈的老母亲看见他进门,心疼地说:“憨娃呀,你咋连个电话也不知道打,把人急死了。”他这时才记起,从洪灾预警开始,他都没来得及给亲人打一个电话。何兴文不知,洪灾当晚,是他妻子把住在一楼的母亲接上来,婆媳两人担惊受怕过了三天。
面对群众的感激,何兴文略显疲惫地说:“保证我辖区群众的生命安全,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向荣:
不畏险情 保群众平安
在“7·26”洪灾发生后,网上流传着一张模糊的照片,一位穿黑衣服的中年人在洪水和泥泞中背着一位老人,身边三位年轻人在帮忙,后面不远处有个穿着背心的人用手电微弱的光给他们指路,熟悉的人都知道,打着手电筒的人就是绥德县国土资源监察大队队长马向荣,在百年不遇的洪水面前,他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不顾个人安危,组织110多名群众安全撤离,整个绥德中学防汛范围内未伤一人,用实际行动彰显了绥德汉的本色。
马向荣家在绥德中学家属区,离大理河河畔较近,7月26日凌晨1点40分左右,暴雨如注,防空警报拉响,马向荣立即起床查看河道水位,看着河水不断上涨,他迅速打电话叫醒左邻右舍撤离。凌晨2点30分,大雨瓢泼,河水暴涨,还没有意识到灾难来临的邻居仍没有撤离动向,他就挨门逐户催促邻居赶快撤离,此时学校周边已停电,他打开绥德中学大门叫醒门房保安,为街坊邻居打开救生通道。
78岁的老教师叶维荣和老伴,不愿意撤离,他只好强行把老两口拖到安全地带。“等安全了,随便他们怎么埋怨我。”马向荣说。邻居庞二的车停在绥中大门外的坡上,他发现后立即叫醒庞二,把车移到安全地带。
马向荣一边观察水位,一边组织群众撤离,凌晨3点多,山洪漫过河堤,公路积水近3米,突然老教师田子洲着急地说:“向荣,前排二号住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她耳背,肯定没出来。”马向荣很明白这时救人有多凶险,但他不顾自身安危,坚定地对城市管理局几位工作人员说:“兄弟们,咱们再拼一把,快跟我来,这里我熟!”再次冒雨摸黑冲入洪水中,他们用尽全力将大门撞开,把老太太背出来。在马向荣的及时通知和解救下,整个绥德中学防汛范围内未伤一人,110多名群众全部安全撤离,而他却是防汛范围内最后一个撤离的人。
绥德中学沿线是洪灾的重灾区。7月26日一大早,洪水还没有完全退去,马向荣就开始组织救援,他积极协调,先把无家可归的街坊邻居安置在绥德中学教室,并安排好他们的吃、喝,为方便老人小孩晚上起夜,他自己购买了一批手电筒,跑到有电的地方充好电,连夜送到安置点邻居们手中。
他一直没来得及回家拿一身换洗的衣服,对家里的情况一无所知。直至7月28日县上救援队进驻绥德中学后,他才去看了看自己的家,已全部被淹,连老父亲整理出的几箱珍贵资料都没去抢救,连给下游的哥哥姐姐家都没来得及打个电话。
被救老人叶维荣的儿子叶爱国找到马向荣表示感谢,他却说:“谢什么,我在这儿住着,你父母要是出点事,我咋见你们弟兄了,只要我在,就不能让老人出事。”
郝小强、赵小鹏:
危中生智 自制“救生船”
7月26日凌晨,绥德县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涝灾害,洪水过后县城满目疮痍、惨不忍睹。县管理站附近小区卫校家属院地处低洼地带,洪水来袭,漫至小区一楼,26日早晨,小区居民被困家中无法出行,乱作一团。
上午10点左右,消防队组织的救援队划着皮划艇使进绥师家属院、卫校家属院、交通家园进行救援,小区居民纷纷大喊:“快来救!快来救!”“这里有小孩、老人、孕妇”,可惜救援艇太少,根本无法同时救援这么多人。
在绥德运管所上班的郝小强住在卫校家属院二号楼五楼,看着这么多人在求救,再加上外面警报轰鸣,子洲清水沟水库随时有溃坝的可能,职业的敏感让他意识到必须马上进行自救,否则,假如子洲水坝溃塌,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我也被困在楼上了,没有脱身之计。”郝小强说,他趴在窗口努力寻找木板之类的东西,幸运的是,在楼下发现一块泡沫板,附近还有几块木板,同时看到对面一号楼的赵小鹏也在洪水边徘徊,似乎也有这个想法,于是便向赵小鹏喊话,希望两人一起想想办法。郝小强说:“因为我个子不高,刚刚一米七,我看着赵小鹏个子比较高,想让他试试水的深浅。”赵小鹏试了一下,一米八的他,水刚到胸口,得知水深浅,两人心里就有了底儿。
郝小强说,当时看着小区三栋楼那么多居民在求救,他跟赵小鹏一合计,就把二楼窗户砸开,借了一个梯子,进入水中,水一下到了自己脖子那里,脚陷在泥中,他凭着一点水性游过去,和赵小鹏一块将木板放在泡沫板上,用一个粗皮筋绑好,开始了救援行动。
小区居民看见此情况,凭着求生的本能纷纷大喊“救命”,郝小强和赵小鹏商量,先救老人、小孩、妇女、孕妇。因为又要在泥中行走,还要让“船”保持平衡,这需要很大的精力,郝小强和赵小鹏每一个来回都耗费很多力气,几次都差点跌在水里,但是他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以最快的速度将小区居民转移出去,一趟、两趟、三趟……他们都不知道在这洪水稀泥里走了多少趟。“后来有好几个年轻的小伙子也加入到救灾中。”赵小鹏说,看着院子里老人、小孩、孕妇都转危为安,两个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不光是他们自制的“救生船”,消防队的救援船因为水位下降,很难前行,郝小强和赵小鹏又参与到拉船中,到船实在无法行走时,又将几名老年人背至安全地带……他们二人就是靠着急中生智、临时自制的“救生船”成功转移了40多名群众,其中有2名孕妇。
等所有人安全撤离后,郝小强才有时间拿出手机看了看,他的手机有18个未接来电,都是亲人、朋友打来的,他赶紧先给家人打了一个电话,接通的那一瞬间,不由得泪水湿了眼眶。
新闻推荐
永不消失的电波 ——绥德水文站“孤岛四勇士”迎战“7·26”特大暴雨洪灾纪实
马锋(前)和父亲马成伦住院治疗文图/本报记者郝彦丰核心提示身处孤岛,洪水滔天。面对险情,绥德水文站4名勇士没有退缩,誓死坚守,抢测快报,及时将一条条水文信息拍发出去,为防汛抢险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让...
绥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绥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