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在给刘涛打针。
文图/本报记者 马蕊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熬得红肿的眼,磨出血痕的肩。当洪水来袭,他的足迹踏遍救援现场;当险情出现,他的身影突击向前。不是义务,是赤子之心,义无反顾;不是受命,是奋勇当先,无私无畏。洪水中,他昼夜坚守,站成了一面旗帜,逆行的橙色身影让人安定,洪水后,他因疲惫从楼梯摔下造成右手粉碎性骨折,腰部轻微骨裂,躺在病床上的憔悴让人动容,他用坚毅、善良和果敢的行动,彰显了当代消防军人的风采。他就是绥德县公安消防中队指导员刘涛。
1986年出生的刘涛是榆林清涧人,去年1月来到绥德消防中队。“7·26”特大暴雨洪灾让绥德人至今震惊,对消防员刘涛来说,也是惊心动魄。
“7月26日凌晨1点多,我们接到应急办通知,水位上涨,险情不断,要求立刻疏散转移群众。”躺在病床上的刘涛一下子陷入了半个月前的那个凌晨。接到命令的刘涛带着6个战友和一辆救援车到达千狮桥附近,同当地公安民警一起开始疏散群众。
2点左右,报警电话响起,位于县旧粮站附近的商店进水,刘涛与队员立刻赶往现场,一边帮助群众填充沙袋阻挡雨水,一边安排群众撤离。3点左右,警报再次响起,四十里铺镇水库工地有20多名工人被困,现场紧急,等待救援。
暴雨正浓,雨水已经漫过了车轮胎,险情就是命令。刘涛和队员一边拉响警报,一边迎着暴雨赶往四十里铺,半个小时后到达现场。“四周全是水,现场已经成了‘孤岛\’,淤泥最深处都已经到达大腿处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刘涛依旧心有余悸,没有皮划艇,没有工具,他们也一筹莫展,可是看到“孤岛”上的人们瑟瑟发抖,刘涛告诉队友,也告诉自己,一定要镇定,竭尽全力救人。
他们围着被困的“孤岛”走了一圈,寻找最近的距离,随着雨水渐小,水位下降,果断决定被困人员手拉手组成人墙,逐步撤离,同时安排队员穿好救生衣在下游接应,以防万一。
3个小时过去了,被困的20多人全部安全转移,这些来自四川和贵州的工人一个劲地对着消防人员和派出所民警道谢,可他们来不及抹一把脸上的汗水和雨水,马不停蹄地返回县城。
雨停了,天亮了,警报并未解除。7点10分左右,刘涛和队友赶赴五一村村民小区救援。到场后,发现被困人员约有30人,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一楼已经被淹了,积水深达2米,经过侦查,他们发现住宅楼背面水位较低,并且可以利用紧邻住宅楼的平房房顶作为接应平台,他便立即组织队员将二节拉梯展开,两名队员携带剪断钳攀爬到平房房顶,把二层阳台防盗窗剪断后,组织被困人员转移至平房房顶,将老人和小孩通过二节拉梯转移到地面后,由队员用手抬肩扛的方式将被困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经过持续2个小时的紧张救援,救援小组成功解救被困群众32人。
药材公司家属院、绥师家属院、电信家属院……那几天,刘涛和队友出现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成功转移解救了100余人,无论是第一时间的攻坚克难、快速救援,还是灾后救助、清淤送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
7月31日晚上11点多,清理完淤泥的刘涛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单位,连日的疲惫和高度的紧张让他一阵头晕,一头从二楼摔下来,当时就感觉右手腕剧烈疼痛,被战友连夜送往医院,经诊断为粉碎性骨折。
8月9日早上,记者在榆林一院绥德院区骨科见到了刚做完手术三天的刘涛。“我们入职的时候都宣过誓,遇到危险必须第一时间冲在一线,这是我们的职责,更何况这里也是我的家乡,他们就是我的亲人,听到老百姓的一句谢谢,一切就值得了。”躺在病床上的刘涛朴素的话语让人动容。
新闻推荐
第一时间抢修保畅通 ——榆林公路管理局抢修“7·26”水毁纪实
本报通讯员刘胜利张晓刚7月25日,榆林突降暴雨,强降雨导致全市国省干线公路多处发生塌方、淤泥、断路,公路设施损毁严重,绥德、子洲两县道路、通信设施全面中断。面对水毁灾情,7月26日凌晨,榆林公路局及...
绥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绥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