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峁岔变良田。白永林摄
本报记者呼东荣 白永林
7月7日,骄阳似火,酷暑难熬。记者慕名走进高家沟。登上寨湾会战观察点,一块“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宣传牌矗立在路边,格外醒目。其背面是高家沟村精准脱贫规划图。
站在热浪翻滚的黄土地上,大大小小的梯田沿山沟峁梁间分布,场面宏大,气势壮观。高鹏程指着半山腰正在穿梭作业的7台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自信满满地说:“全村90%的土地得到流转,面积2500亩,其中整修宽幅梯田2000亩,建设日光温室大棚基地450亩,新栽山地苹果1400亩,投入资金近700万元……”这过去谁见谁愁的沟沟岔岔,如今寄托着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鹏程,43岁,中等身材。一件蓝色短袖把脸面映衬得红扑扑的;他诚实厚道,言谈举止透露出精明能干;他语言不多,说话间总是面带微笑,但明显让你能感受到话语的分量。近三年来,这位绥德汉抱着“乡亲们不脱贫我不甘心”的信念,与村班子一起带领村民依托“土地流转、村民入股、共建合作、产业致富”发展模式,着力打造生态宜人、产业兴旺、道路畅通、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前不久,陕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推荐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人选,作为村主任的高鹏程赫然在列。
打工岁月
高家沟是米脂、佳县、绥德三县交界地带的一个贫困村,距县城27公里。这里山大沟深,沟壑纵横,立地条件差。长期以来,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把日头从东山背到西山,靠天吃饭,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1975年8月,高鹏程出生在高家沟一个贫寒的家庭,童年的记忆是砍柴挖菜,拾粪挑水,少吃没穿。1991年秋季,他考入绥德县第四中学,学习成绩曾在班里居前三名。可是每当星期天回到家,一到晚上母亲就不见了。原来母亲四处奔波,不是借钱就是借粮,给他准备上学的钱物。母亲的每一个举动,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让他做出一个不同寻常的抉择——外出打工。
放弃学业后,他考取了汽车驾驶证,只身到天津投靠亲戚,从事贩煤生意,踏上漫漫的创业路。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生意也着实做不了。一次,他开车给一家企业送煤,刚进到大门附近,就把车开在了地沟里,造成车辆受损不说,花了一晚上的工夫把煤炭给人家搬运到地方上。后来他提出回老家,亲戚准备给他1万元工钱。他说:“我不要工钱,最好给我个能赚钱的车。”于是,亲戚就给他一辆面包车。回来之后,高鹏程开着车专跑高家沟至绥德的线路,搞客运赚钱。经过五六年的苦心经营,车辆到了报废期,自己也攒了一定的积蓄。2003年青银高速定边至吴堡段开工修建,高鹏程拿出全部积蓄买了一台铲车,承包挖了100万方土,又赚了一笔。再后来,他靠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和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精神,四处承包修路盖楼的大工程,在绥德乃至榆林的建筑行业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当选为榆林市人大代表。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就在高鹏程的事业蒸蒸日上时,高家沟村民期望着他能带着大家一起致富。高勇、高桂林等一些在社会上闯荡的能人多次私下商量,表示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要顾及村里的发展,希望主持公道、具有协调能力的高鹏程回村当主任。
2015年2月,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高鹏程顺利当选高家沟村委会主任。当时还在出远门的高鹏程闻讯暗暗下定决心:“我要为贫穷的乡亲做主,把脱贫的责任扛起来。”
勇挑重担
“高家沟的水土养育了我,父老乡亲看着我长大,我一定要为家乡父老脱贫致富效力,让大家过上殷实富足的日子。”上任伊始,面对村民高鹏程不止一次如此表白。
当今农村,群众最不满意的,就是一些村干部优亲厚友、假公济私。在村主任的岗位上,高鹏程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无论在贫困户评定,还是各种救济款发放上,他都一视同仁,放在台面上,大家说了算。他说:“解决问题、办事情都有个过程,就像群众给地里浇水,总要一畦一畦挨着来,不可能一下把问题都解决了。”话说到这个份上,就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
为了村里产业项目的顺利实施,他经常派出自己的机械,甚至“自掏腰包”。为了“避嫌”,从不参与本村的工程项目。翻开村里的账本,他从未报过一分钱账。2016年6月,高鹏程成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只有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只有主动作为,才能克难前行。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脱贫任务,必须用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超常规的力度。”高鹏程经常面对群众这样发表看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村里发展产业的重要保障。看到村里偏僻落后的面貌,他想方设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创造一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不断提升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为了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他多次表明发展决心,阐述发展理念,许多工程项目纷纷落地开工。目前,高家沟村共修筑通村水泥路7.8公里,修通生产道路1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加固淤地坝1座,新建了520平方米、2层12间村委会阵地及村民办事大厅,并安装了运动健身器材。争取中国电科集团100万元扶贫资金,修建了村老年幸福院,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当中。村里的变压器容量等级较低,他争取电力部门的支持,投资120万元给村里安装两台变压器,该项目已经完成招标,即将实施。
高家沟村山在变,水在变,人也在变。
兴产业
高家沟村自然条件较差,有耕地面积4450亩,435户1380人,在册贫困户118户336人。他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考察和讨论,积极寻找致富门路,决定整体流转村里闲置土地,走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的产业发展路子。
2015年,高鹏程为村里争取到了扶贫开发和水保重点治理项目资金,主要以土地整理为主,修建高标准宽幅梯田。但在推土的过程中,一部分村民由于思想保守,认为村里搞产业发展见利之日遥遥无期,不愿将自家的耕地进行改造,更不愿意流转土地。
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和阻挡,高鹏程说:“人家外面今年4月栽植的葡萄,明天4月就可以获利。”然而,事与愿违,一些群众说:“那是在吹牛。”
对此,他一方面指导工程队从村民不重视、耕种困难的陡坡洼地开始治理,让无人耕种的峁梁变为平整的梯田,沟渠变为平地。同时,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几位带头搞发展的致富能人挨门逐户轮流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并数次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讲述改变传统耕作模式的实惠,规划村子集中连片搞产业的前景,分析成立种养殖合作社的好处,和村民一起规划未来。
2016年4月,高鹏程邀请市科协、市园艺站的专家,为村民讲解苹果栽培管理及大棚蔬菜种植的实用技术。6月,他自费组织村民前往榆阳区赵家峁村、黄崖窑村、柏盖梁村和米脂县高硷村、高西沟村,以及绥德县裴家峁现代农业园区、义合镇闫家渠村苹果产业园区等地参观学习,让他们接受新事物。今年4月,高鹏程带领96名村民,再次参观了一些产业园区,了解其发展规模和经营方法。通过学习考察,村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参与高家沟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随后,高家沟村注册成立绥德县慧泽和盛德利两个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有6个村民小组的240户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确定了三种发展模式:一是以合作社投资、村民土地入股为主,即“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二是合作社租赁村民土地、村民收取租金的发展模式;三是对既不入股又不租赁的农户,合作社对土地进行治理后按村民原有土地面积集中连片为其划分土地的模式。
为了切实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在高鹏程的提议和倡导下,高家沟村决定凡是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即可享受三个方面的“优先优惠”:一是租赁大棚价格优惠,市场价为3000元/棚,贫困户则是1500元/棚;二是可选择将政府补贴的5000元产业扶贫款直接投资入股,后按持股比例分红;三是对入股的贫困户实行“四优先”,即种地优先、雇工优先、项目优先和政策扶持优先。全村已有92%的贫困户加入了专业合作社。今年上半年,在村的52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在合作社和村里的重点项目建设中领到工钱25.8万元,人均4961元。
“记者同志,请你们明年务必来高家沟,看看我们村的新变化。”高鹏程一再叮嘱。他要在不远的将来,在高家沟村建成万亩高标准山地苹果示范基地、千座标准现代化瓜果蔬菜日光温室大棚、千亩新品种葡萄示范园,并依托祥云山道教旅游胜地打造集休闲、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早日圆村民一个小康梦。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张东红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强教。绥德县按照“抓教育***,可以挖掉穷根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一宗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通过“两渠道三保障四措施”...
绥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绥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