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新闻 横山新闻 神木新闻 府谷新闻 靖边新闻 定边新闻 绥德新闻 米脂新闻 佳县新闻 吴堡新闻 清涧新闻 子洲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榆林市 > 绥德新闻 > 正文

重温作家柳青:村里来了个会讲英语的“老农民”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7-07-03 07:32   https://www.yybnet.net/

□新华社记者 高音子 秦汉元 

杨一苗

他能用英语讲述莎士比亚戏剧,也能把自己当作普通农民扎根乡村14年。著名作家柳青,从黄土高原的山洼中走上文坛,并以《创业史》等作品蜚声文坛。

近日,来自中国社科院、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的4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已故著名作家柳青的家乡陕西榆林,研讨“柳青精神”的当代价值。

10余年扎根基层,对文学痴心不改。“从走马观花到下马看花,再到田野摘花,从柳青身上可以看到一种新的写作方式的诞生。”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孙晓忠说。

1930年,14岁的柳青考上了被称为陕北革命摇篮的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学校里有个图书馆,从山村走出来的他从没见过这么多书,其中一本《西线无战事》点燃了他对文学的兴趣。他随即又借来了更多书,书里构筑的那些瑰伟奇绝的景象和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让他着了迷。

从那时起,柳青就没有放下过对文学的喜爱。他曾经刻苦学习英语,甚至整本背诵了英文词典。他能阅读英文版的《鲁滨逊漂流记》等文学作品,甚至用英语讲述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段落。

“柳青既沉浸于文学世界,又始终关注现实生活。”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建军说。上世纪50年代初,时任陕西省长安县县委副书记的柳青分管农业互助合作,发现当地皇甫乡有个村的互助组成立一年了都没有解散,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观察农业改造全过程的好机会。艺术直觉告诉他,到皇甫乡能够“寻找”到合适的创作原型。

1953年,柳青决定离开长安县委,深入到皇甫乡的皇甫村去。“我马上要下去了,把我县委副书记的职务取消了吧。”柳青在县委会上宣布了自己的决定。他从此踏上了去皇甫村的土路,这一去,就是14年。柳青把全家搬到皇甫村中宫寺,在那里一直住到1967年初。

在皇甫村,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农民。白天与农民一起下地,一个锅里吃饭;晚上叼着农民的旱烟锅,与农民一起开会聊天,这些都成了《创业史》中鲜活的素材。

如今,在皇甫村的百姓口中,还流传着许多柳青当年的故事。他把自己的粮食送给村里的困难户,还捐出稿费解决村里的用电问题。正是14年的扎根基层,让柳青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创业史》,记录了我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追求幸福的生活状态。

柳青并没有把灵魂封闭在小小的村庄里,而是始终保持了一名作家的追求。“他博览群书,熟读古典文学、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对文学、艺术有崇高的追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说,“柳青一生只想做一件事,就是写一部传世的长篇小说,即《创业史》。柳青扎根基层的创作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我走向文学研究道路的早期启蒙者。”

作家柳青热爱文学和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在陕西文坛影响深远。近年来,“文学陕军”已经成为中国文坛的一种独特现象,这个作家群着眼于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创作出系列佳作。不仅路遥《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秦腔》先后获得我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还涌现出红柯、周瑄璞、杜文娟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中青年作家。

作家贾平凹说:“柳青骨子里很现代,他懂外语,阅读量大,虽身在农村,目光却没有局限,国际新闻、文坛思潮,他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他在文学上的大视野,学识上的多吸收多储备,保证了《创业史》的高水准。”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绥德一中有了“科技小屋”

本报通讯员王彦轮报道6月22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在绥德县第一中学举行“大爱电科科技小屋”揭牌仪式。仪式上,副总工程师王双平、青年志愿者孙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给该校学生讲授了航天技术...

绥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绥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重温作家柳青:村里来了个会讲英语的“老农民”)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