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科协党组书记 张玉华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科协的具体指导下,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认真履行“三服务、一加强”的桥梁纽带职责,围绕“123351”科普创新工程,在推动榆林经济发展、普及农村技术教育、落实科普法规、开展科普惠农工作、促进学术交流活动、创建科普示范载体、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强化“民生八大工程”、加强基础科普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开发榆林、建设榆林做出一定的贡献,多项工作成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受到好评,科协的影响力、凝聚力达到明显增强。
一、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科协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为党领导下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科协在榆林经济发展中,如何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走有特色、有影响、有力度的创新工作之路,是近年来我们工作、实践、探索、思考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找准自己的立足点和切入点,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确定了“选准主题、摆正位置、突出重点、主动服务、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十一五”期间先后制定出台了《榆林市科协事业发展近期和远期规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等5个政策性文件,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2007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科技科普大会,出台了支持科技科普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发展的眼光、战略的高度来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常委会每年至少要听取一次科协工作专题汇报,并要从政策措施、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班子选配、科普经费投入等方面支持科协工作和事业的发展。同时,明确了市级学会正副秘书长按正副科长的待遇问题。意见下发后,各级党委和政府极为重视,把科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级科协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办公设施和领导班子年轻化配备等方面达到了全面加强。
经费是制约科协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此,我们想尽千方百计,抓住一切有利机会,主动向市委、政府汇报工作,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目前,市本级科普经费已落实到人均0.8元,12个县区科普经费不同程度地列入财政预算,北部六县区科普经费落实到人均0.8元,南六县达到0.2
至0.5元不等,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为搞好城乡科普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科协在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等方面达到了明显的改善;市上的一些重大活动、决策咨询、科学论证、拔尖人才与“一五二”人才的选拔使用、科研成果的鉴定以及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都有科协的参与。科协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的改观,“十一五”期间为各县区配备了科普宣传车和必要的科普宣传设备,改善了办公条件;陆续开通了科普网站,相继创办了《榆林科协通讯》《科普惠农快讯》、科普园地和科普之窗栏目,编印了《创新与发展》一书;榆林科技馆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列入“十一五”期间社会重大事业项目,开工建设,规模两万平米、占地面积68.68亩、投资1.8亿元,目前已完成建筑施工、穹幕影院、4D影院、布展设计等招标工作。计划2011年10月份建成投入使用。这些宣传阵地的建设与完善,为党和政府与科技人员的沟通搭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也为科技与经济相互结合渗透、对外宣传交流建立了一个快捷的窗口。
二、围绕榆林开发建设,全方位、多角度、高起点,拓展学术活动新领域
学术交流是科协的基本生命运动。科协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学术交流向科学论证和决策咨询延伸,这是科协面临的选择与思考。结合榆林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我们先后邀请日本、韩国、加拿大、以色列、美国和两院在陕院士及省内外有关专家多次来榆作学术报告与考察交流活动,对榆林农业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畜牧业基地建设、红枣产业的发展前景、矿产资源就地加工转化以及一些重大前期项目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和科学的论证,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也为广大科技人员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供了学习机会,搭建了科技交流互动平台,更为构建和谐榆林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撑。
动员科技人员尽快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是科协的基本职责。为此,我们打破传统模式,针对全市主导产业和能源开发建设问题,组织科技人员对一些重大课题进行决策咨询和科学论证。2007年我们举办了中国陕北红枣产业科技论坛,中央各有关部委领导,全国各地红枣专家50多人汇聚榆林献计献策,这对推动榆林市红枣产业综合价值的开发利用,促进红枣栽培加工的良种化、区域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品
牌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年,我们召开了全市科技科普大会,出台了科技科普奖励条例、《榆林市科普规划》和吸引科技人才优惠政策,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了一批科普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2008年我们举办了“全国科技专家、致富能手进榆林”农村科普示范活动,中省科协领导和全国各地“科普大王”60多人聚集榆林,开展了为期4天的学术研讨、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现场指导、考察调研、咨询服务等活动,影响广泛、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中省科协和国家有关部委关注“三农”、关心老区人民的奉献精神,有力地推动榆林科协工作的向前迈进;2009年,结合榆林市打造“书香榆林”建设,开展了“科普图书进社区”大型宣传活动,向全市30个社区、学校、村民小组发放科普图书26784册,价值110多万元,内容涉及科技常识,健康饮食,家庭医护,历史文化等各类科普知识,在活动启动仪式上受到市委书记的高度赞扬。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两年一届的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榆林青年科技奖”评选表彰奖励活动,大大增强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凝聚力与吸引力。实践证明,学术交流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的科学论证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
三、突出重点抓特色,谋求发展抓关键,努力实现科普工作新跨越
科普是科协的天职,更是科协责无旁贷的任务。作为科普主力军的科协,如何在经济建设中大显身手,这对我们既是考验又是挑战。近年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把工作重点更多地放在农村,加大了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的工作力度,提出了“123351”科普创新工程(即抓好一项重点工程——榆林科技馆建设;完成两项基本任务——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启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包括“一站、一栏、一员”创建工程;突出三大宣传活动——“科技之春”、“科普日”和“学术金秋”活动;强化三支队伍建设——科普推广队伍、农村青年人才队伍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五大表彰奖励活动——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励、榆林青年科技奖、优秀论文评选奖、青少年科技竞赛奖和全市“科普惠农”表彰奖励活动;抓好“民生八大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了科技培训,示范推广,品种改良,设施种养,送科技下乡等服务活动。引进、推广40多项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创建了榆阳、米脂、神木、靖边、横山5个全国科普示范
县,府谷、定边、绥德3个省级科普示范县,靖边的玉米和定边的马铃薯两个全国科普示范基地,6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74个市级科普示范基地,1200户科普示范户,创建科普宣传栏和科普活动站各660个,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210个,市级学会66个,选配科普协管员1200名,通过严格考试录用,由财政发放工资,三年一聘,这在陕西省影响之大、意义深远,说明科普组织网络发展到乡村一级。同时,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连续几年组织编写了40多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材,每月编印《科普惠农快讯》一期,每期2万份,一直发放到乡村和农民手中。同时,我们集中力量狠抓了培训、服务、示范、宣教、投入五大科普工作体系的建设,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科普网,为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及时把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搭建了更好的服务平台,也为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业科技快速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和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几年来,我们围绕榆林经济建设,组织开展了每年一届的“科技之春”宣传、“走进科普”活动周、学术金秋、科普文明示范社区等一系列范围广、影响力强、示范效果好的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在城市:一是开展了“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活动;二是开展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广场的“科普六进”活动,市委于2009年6月及时转发了开展“科普六进”活动实施意见;三是结合“双创”工作开展了“讲精神文明、比科学生活、建文明社区”等系列活动,大大增强了广大公众的科技意识,提高了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农村:组织开展了科技下乡、文化进村、医疗入户等普及教育活动,针对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技术难题,组织大批科技人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进村入户、现场指导,并采取科普赶集、典型示范、集中宣讲和展教演示、放科教影片等多种形式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实施了“传授一项技术、发展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协会、帮扶一个村群众整体脱贫”的“四个一”工程。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了“专家进校园”、“大手拉小手”、“种世纪之树”、“少儿科幻绘画”、“电脑机器人比赛”、“七巧板智力竞赛”以及每年一届的“数理化”学科竞赛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联合国儿基会非正规教育、科技夏令
营、航天航模科普展览及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开发了青少年观察、思维、实践和动手动脑的能力,使他们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生活、长大立志报效祖国的美好情感。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已成为振兴榆林农业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榆林市农民整体素质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力度小,因此,我们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加大了科普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针对榆林市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积极开展了各种宣传教育、辅导讲座、学术报告、考察交流等培训活动。在农村重点开展了“短平快”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青年农民达1万多人次,尤其是狠抓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与组织部门共同制定了《培训规划》,明确培训任务、指标和措施,建立了一批培训教育基地。如米脂县劳务输出培训基地、绥德县妇女培训学校、榆阳区青少年培训示范点、榆林市“农函大”分校等。几年来,为全市培训了大批农村技术骨干和青年人才,有1.5万多人获得了农民技术职称。各类培训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升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科协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通过我们多年的努力,促使科协事业有了稳步的发展,这里面包含着市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也凝聚着同志们的心血和汗水,更得益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助与配合。好多工作在全市是很有影响的,比如科普经费的争取与落实;“科普惠农”的表彰与奖励;“三个一”工程的试点与创建;科技馆的启动与实施;科普惠农快信的编印与发行;科普协管员的招考与安置;市级学会干部的选配与待遇;各县科普宣传车经费的争取与配套,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和解决,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在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的考核中,科协为优秀单位,班子为优秀领导班子,受到表彰奖励;在“五型机关”考评中,科协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辛勤的工作,达到满意的回报,这使我们深深感到,科协的影响力、凝聚力在增强,科协的“家庭”成员在逐步扩大,科协的社会地位和干部的政治待遇在逐步提高,科协的工作任务在加大。这对我们既是挑战又是压力。但是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把科协的工作搞活、抓实,抓出成效。
新闻推荐
●从2010年起,榆林市将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围绕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城乡产业化联动、加快民营企业发展、加大民生建设和创新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六...
绥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绥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