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喜刚
山奇必有神仙居,水异岂无传说事?
陕西神木窟野河畔有一座山叫二郎山,俗名西山,因为山有双峰凸起,形如骆驼,又名“驼峰山”。传说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在出使西域时,一匹骆驼神秘走失,这匹满载了物资的骆驼,一路跋涉到了窟野河畔,痛饮河水后,被自然风光所迷,不愿离开,就化为一座风光无限、奇险秀峻的石山,永远与这片土地融合在一起了。至今当地还流传张骞出使西域路过神木得织机石的故事。
看不够的风景——
远看二郎山端的是奇。目之所及敦厚的山体在延伸的过程中好像突然被一种力量挤压后收窄,只剩一道如刀劈锤击过的山脊挺立在河畔,像是一只瘦骨嶙峋的骆驼。山脊或高或低出其不意,平台或大或小浑然自成,绝无定势,哪来常理?危石立断崖已属奇观,其上再建庙宇更是让人惊叹,山属天造地设,庙亦鬼斧神工。
二郎山路窄道险,登山步道若天梯挂在悬崖上,盘在山脊中,随形就势,蜿蜒曲折。明明道路中断,折转柳暗花明;刚走宏大庙宇,又入崖下小径。宽处尚可驻足赏景,窄处仅容一人通行。驼峰之间道路中断处,原有一木桥,后修为钢筋混凝桥连通,俗称断桥,旧有楹联:“一木为桥,行人稳似天外坐;二水成舟,名驼浑如漠上游”。现在桥稳固了,但形势之险照旧,是为一景。山体两边万仞悬崖,若道路两边没有护墙,怕是许多人移步惊魂,早已退返下山了。
看山不厌多在秀,二郎山秀在草木,秀在河流。我去二郎山的时候,正值春天,半山的桃花怒放,让不解风情的神山多了几分缠绵和娇媚,山林幽静,鸟雀鸣啾,怡然世外,自得其乐。那山体石坡石壁上草木见缝而生、随境而长,山给她们一个贫瘠的舞台,而她们却能抱团成长用绿色给山深情的回报。所有的生命都是世间的精灵,没有卑微只有坚韧。山下二水环抱,东边是水势浩大、野性十足的窟野河,西边是蜿蜒曲折、波光粼粼的芹河。山因水而少了呆板,有了灵气,少了木讷,多了活力,没有水也就没有烟笼霞飞,山又怎会有神仙洞府呢?二郎山岭高峰峻,巍峨孤峙,山巅楼阁耸立。夕阳西下,碧空如洗,远处眺望那披着金色光芒的山仿佛天上的玉宇琼宫,那一定是神仙相会的地方,侧耳好像就能听见飘飘仙乐。入夜,清风拂阶尘不起,白云绕梁月无声。在山头饮几杯千年的醇香琼浆,抓几把荧荧闪烁的星光就菜,和山和水和神仙对话,然后醉倒在二郎山,醉倒在天地博大的胸怀里可好?
读不尽的文化——
二郎山庙宇建筑群沿山脊而建,初创年代不详,据碑石记载,明代正统、嘉靖、万历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光绪及民国时期均有重修、增建。传说明武宗朱厚照巡行时于此驻跸,赐名笔架山,因山气氤氲云蒸霞蔚,“笔架蒸霞”就成了神木云川八景之一。
从山脚神路拾阶而上,行三百多个台阶后便看到位于半山的月门牌楼。那如月亮一般的门洞有着含蓄的古典园林建筑之美,一门两世界,门外是喧闹的城市,门里是宁静的世外。继续前行上山参庙拜神,一路有地藏洞、八仙洞、张公庙、三身佛洞、朝仙洞、观音堂、浩然亭、二郎庙、龙母庙、诸神殿、护国寺、仙家庙、三教殿、祖师庙、西岳庙、圣母殿、青龙殿、山神庙等大小100多间庙宇,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山间殿宇、亭廊、阁楼、洞窟、牌楼、照壁等建筑依山势和位置大小错落而建,布局合理,移步换景。庙宇既有单体,又有四合院;或为单檐硬山顶或为砖窑带前廊;有的画栋雕梁二进式院落气象庄严,殿前香烟缭绕,有的小巧玲珑独立于尺余石柱之上,游人望台兴叹。儒释道三教汇聚一山,共享香火,共佑家园,二郎山成为晋陕蒙临近省区的热门景区。
二郎山的二郎庙无论建筑还是影响都是最大的。其庙始建于明正统八年,乾隆四十年改为三圣庙,供的是二郎神杨戬、关圣帝君关羽和武财神赵公明。据说,有一年窟野河发大水,洪水直逼城墙,危急关头,二郎神显灵,袍袖一甩,洪水便斜立起来,顺二郎山南流,神木城平安无恙。因为神木人笃信二郎神,所以西山、笔架山、驼峰山也就慢慢成了别名。
关于二郎神,在道光十五年的《驼峰山重修三圣庙碑记》中却有不同的答案:“驼峰之下曰窟野河,逼城西而南流……二郎之镇水患也,考二郎神封神记称杨戬或以为李冰子二郎,皆无徵不信……二郎神赵姓昱名,六月二十六日生,从道士李玨隐青城山,隋炀帝以为嘉州太守州冷源河有蛟为害,尝淹没民田……集民夫夹岸鼓噪自持刃入水斩蛟,随者七人,即世所谓七圣也。隋乱隐去,后江水涨人见昱立云雾,中水退感其德立像于灌江口,唐宋皆有封,故祀之以镇水患也,或曰神之功在蜀不在秦……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神能御灾于嘉州即能捍患于神木也。”从碑记中可知,二郎山的二郎神原为镇水患的赵二郎,供此二郎意在镇住神木县城旁的窟野河,但何故又改作杨二郎,不得而知。
二郎山是一座书法宝库。山上保存明清及民国碑石60多块,摩崖题刻4方,书法篆、隶、楷、行、草均有,看碑文不仅了解历史,还能感受传统书法之美。浩然亭石壁正中存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篆书大字,笔画圆润劲健,刚柔相济。石壁右侧有隶书《劝耻篇》,因为碑上抹有水泥,文字已不能连贯,但仍可看出“卧薪尝胆十三载,周文王囚于狱间,韩信受胯下之辱,耻食周粟首阳隐身”等字样,李文蕴书,字体结体匀称,古拙厚重。楷书当以立于嘉庆四年的《圣母殿香灯碑记》为妙,碑文详细记叙圣母殿经费运转事宜,字迹一笔一划看似保守,却是端庄俊逸、力透纸背。清道光三年《重修驼峰山诸神殿碑记》为行书,碑文记载山美神灵,字体飘逸,章法严谨,气韵不凡。朝仙洞洞额上的草书“朝仙洞”三字,笔势连绵丰满,自然流畅。刻于民国年间的“八仙洞”三字非常有趣,疑为醉书,自带仙气。此外,著名爱国将领邓宝珊将军的题词“清凉佛地”也弥足珍贵。
二郎山是欣赏对联的好地方,石刻对联大都作于民国时期,是二郎山重要的文化遗存。月门牌楼虽是一九八七年新建,但对联却是民国神木书法家王雪樵的隶书作品,“海到无边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欲上青天览明月,更倾东海洗乾坤”两副对联胸襟开阔、哲理深厚,意在告诉我们人生谁无困难,登攀才会成功。八仙洞外刻有一联:“仙境异尘寰,洞府已居无上地;玄门通大道,金丹专度有缘人”,这副对联是说远离红尘的洞天仙境虽好,但芸芸众生不是谁都可以得道成仙的。人生亦如是,有因有缘,淡然视之,平常处之。浩然亭外有一联:“绝壁千仞下临一水,双峰高耸遥对九龙”,亭内洞窟又有“山环水遥,月白风清”“浩充天地形影外,然爱风云变化中”“咲谈随口皆是道,吟咏无心俱成诗”等联,描写了二郎山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影响。朝仙洞外有一联:“勤修善果皆成佛,脱尽凡胎即是仙”,这是对善的褒扬,劝解大众不要在功利世俗中迷失自己,拥有大情怀,方有大收获。三身佛石窟外一联:“镇驼峰灵光浩荡,坐古洞佛法无边”,这是讲神山佛祖灵应,佛法佑护人间。二郎山的对联格局大、境界高,值得品味。
二郎山的石雕以开凿于明正统年间的地藏洞最美。洞平面呈长方形,穹窿顶。窟内造像、碑刻俱毁,窟顶保存八卦顶龙凤戏珠藻井,正中不是阴阳鱼而是开放的莲花。忽明忽暗中那窟顶的云朵在飘移,吞云吐雾的龙昂首在飞,如有雷霆万钧之势。忽然又是阳光灿烂,有凤凰展翅翔舞,似闻锵锵和鸣之声。石刻雕工细腻,栩栩如生,龙的威严、凤的高贵展现无遗,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外围蔓草枝叶舒展,花朵在岁月中开放,冰冷的石壁上似乎渗出淡淡的花香。
二郎山保存明清壁画18幅。地藏洞东西两侧有明代立粉壁画“看经诵文积善图”与“判官贪淫酒色图”。八仙洞有民国二十九年彩绘八仙故事壁画和塞山云游道人题诗两首。三身佛洞石壁遗存民国时期彩绘三世佛度化连环画。护国寺小殿之中存有清及民国时期彩绘壁画。这些壁画描绘了佛道传奇故事,人物形象生动,表情内涵丰富,线条奔放自如,色彩明快斑斓,仿佛步入梦幻之地。
二郎山不仅营造了缥缈的神灵世界,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而且还在弘扬保家卫国的精神,有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文化,这在一般名山中并不多见。
首先要从二郎山独有的张公庙说起,张公庙是神木人张坚为其父张锐修建的家庙。张锐官至宣府参将,明正统年间,因在土木堡之战中英勇殉国,追封为光禄大夫。张坚长子张泗、四子张溟,世职参将,阵亡。五子张刚,曾任固原总兵,死后追赠都督。张刚之子张斌曾任高家营参将,屡建奇功,在沈阳阵亡。张斌之子张拱薇,曾任三屯营副总兵,阵亡。其子拱祯,任山西平阳营游击,阵亡。这是神木一个英雄的家族,五代人前赴后继为国捐躯,保家卫国风骨不改,其精神光耀千古,也丰富了二郎山的文化内涵。
一九三七年,抗日将领何柱国驻防神木,为表达神木各界抗日必胜的信念,集资在二郎山建“浩然亭”,此亭不仅书法诗文荟萃,而且成了鼓舞大众抗战、争取民族解放的舞台。亭额何柱国所书“天地正气”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是为点睛之笔。亭内石洞有1937年11月所刻的《浩然亭碑记》,上刻“训迪”二字,碑文讲述二郎山胜景之后结合时局提出警示:“大树将军未必有此安逸,山中宰相恐难得此逍遥哉,但安逸则忘,善警戒则生畏,切勿自暴自弃而迷于歧途,欺己欺人而伤忠厚矢,力潜心修行善道于斯,因警斯畏,因畏斯励,尽归于化机化境也,诸生其勉乎哉。”洞内还有劝孝篇、劝忠篇、劝悌篇、劝信篇、劝义篇、劝廉篇等文章,细读都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浩然正气挺起了中国脊梁。
浩然亭旁的朝仙洞内刻有神木人张祉繁先生所作诗两首,东墙《浩然亭与中校同人茶话感愤,聊当劝武》一诗振聋发聩,这是国难当头,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呐喊:
抗战开始将五周,金戈铁马殄仇仇。
国军直抵东京日,愿与同人市上游。
愿与同人市上游,浩然亭上毛椎投。
从容仗剑上前线,一剑一个鬼子头。
一剑一个鬼子头,眼看敌血成河流。
书生不是好残杀,不杀倭奴恨不休。
不杀倭奴恨不休,河山失土也能收。
可知最后必胜利,抗战开始将五周。
人因神勇,神凭人灵。一座山传递着精神力量,守护着民族气节,展现了神木厚重的人文积淀和历史内涵。
写不完的历史——
站在二郎山上,车水马龙的神木市区尽收眼底,东山的宝塔庙宇以及墩台等遥遥可见。山下那条桀骜不驯的窟野河流淌着千年的战争气息,而二郎山也见证了边塞雄关神木的烽火岁月。
神木古称麟州,早在唐代开元十二年就已设置,治所在今神木市的杨家城。北宋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就是从这里出发登上历史舞台的,通过戏剧、小说、影视剧等多种作品的传播,杨家数代人忠肝义胆戍守边防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杨业、佘太君、杨六郎、杨文广等人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宋代麟州是控扼西北、遮护河东、防御辽与西夏的边塞战略要地,曾设隶河东路的麟府路。名臣范仲淹也在这里也留下印记,那首千古流传的《渔家傲·秋思》在《神木县志》中被写作《麟州秋月(调寄渔家傲)》。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经营陕北边防,这首词像是电视片的脚本,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战争生活,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渴望平定边乱的家国情怀。
麟州变神木已是金代的事了,道光版《神木县志》载:“县东北杨家城,古麟州城,相传城外东南约十步,有松树三株,大可二三人合抱,唐代旧物,人称神木。金以名寨,元以名县,明代尚有遗迹。”
今天烽烟远去,麟州不在,神木作为地名保存了下来,留下诸多历史讯息。
二郎山还是那座二郎山,但山下的神木城春暖花开,日新月异,在用新的生命诠释着时代的发展。
新闻推荐
民警用轮椅将吸毒人员推进戒毒所。尚勇本报记者张建伟“警官,我患脑梗多年了,下身不听使唤,实在站不起来。”从民警破门而入...
神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神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