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榆阳区金鸡滩镇金鸡滩村的3000余亩饲用燕麦草开始收获。从治沙到用沙,当地群众实实在在体会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甜头”。本报记者刘继远摄
本报记者魏丽娟 刘勃江
如果把榆林人民同风沙斗争的历史看作一本厚重的书,那么撤地设市以来的20年必定是高潮迭起的核心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开展,“两山”理论实践不断深入,“春风行动”“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等治沙造林行动一个接续一个,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林木覆盖率分别由2000年的1629万亩和25%提高到目前的2248万亩和34.8%,使得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
蜕变——
“刺眼黄”变“养眼绿”
盛夏的榆林,北部神木市尔林兔大草原水草丰美、碧野茫茫;南部子洲县山地苹果满山坡,蜂蝶飞舞景色美;西部靖边县苍松翠柏高大挺拔,迎风摇曳如织绿锦;东部吴堡县黄河滩枣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
这就是20年来榆林生态环境改善的真实成果。据统计,2000年以来,榆林市已累计新建常绿针叶林180万亩,完成“万亩连接工程”52片。另据卫星遥感资料显示,近20年来,榆林植被覆盖增长显著,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12.04%增加到2019年的46.07%,增加34.03%。
一张张植被覆盖度遥感监测图对比鲜明。记者看到,2000年塞上大地黄色仍然是主基调,只有定靖两县有“零星绿”,其他县市区“绿意”几乎全无。随着时光推移,榆林版图的绿色区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颜色也越来越深,尤其是近几年增绿速度加快,可谓是一年一个样,黄土高原区域已被广袤的绿色所覆盖,地图上曾经刺眼的“黄色”,已经蜕变为养眼的“绿色”。
据统计,榆林全域林木覆盖率目前已突破34.8%。沙区造林保存面积1455万亩,其中樟子松保存面积为130多万亩,林木覆盖率达46.4%,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南部丘陵沟壑区造林保存面积793万亩,林木覆盖率超过23.3%。
行动——
久久为功终有成
榆林的治沙造林,早已享誉海内外。
在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上,国家林草局局长张建龙评价说:“中国的防沙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榆林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正在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工作的走向。”
早在2000年,榆林便开展了以“北治沙、南治土”为主题的大规模治沙造林运动,经历试验探索、集体会战、社会化造林后,正式进入生态建设全面实施阶段。此后,榆林依托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在榆林市范围实行封山(沙)禁牧、舍饲养畜,加强沙区综合治理,开展“三个百树”和广植杨柳松、春风绿榆林的“春风行动”,榆林市林业建设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涌现出横山区哈兔湾、榆阳区掌盖界和昌汗界、神木市麻场梁等5—10万亩规模的大型防沙治沙示范点。此外,榆林还探索建立了以个户、联户投入为主,国家投入为辅,银行信贷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将治沙造林事业引入纵深发展阶段。
从2010年起,在自有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榆林每年还投入市级财政资金4亿元以上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并相继开展了“陕西省全面治理荒沙”“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行动,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治沙成果日益凸显。2019年,榆林再创奇迹,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厚植绿色家底,实现了由生态环境恶化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性转变。其间,榆林市还集中建设了百万亩红枣基地、“两杏”基地,加快核桃、海红果等经济林基地建设,榆林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沙产业,年产值4.8亿元,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终有成。与2000年相比,当前榆林植被指数增加幅度位居全省第一,湿地资源位列全省第二;榆林市沙尘天气屈指可数,扬沙、沙尘暴天数比5年前分别减少近半;建设绿色榆林成为榆林市人民的自觉行动,“亲子林”“家庭林”“纪念林”“成长林”随处可见。近5年来,榆林市干部群众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累计超过450余万人次,植树5000多万棵,植绿、爱绿、护绿成为榆林新时尚。
追求——
不负青山不负民
生态建设永无止境。
2019年,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系统部署新时代榆林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出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开启了榆林寻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2020年,是榆林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开局之年,榆林市在春季植树造林的黄金时节,全面开展了“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实质性推动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破题起步、良好开局。
“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实施以来,榆林市共有41家企业投资4.37亿元完成造林近11万亩,其中栽植各类乔木140万株、灌木2090万株,参与数量、投资额度、造林面积均创历史纪录;中心城区造林绿化工作完成投资1.1亿元,新增绿地面积1365亩,再创新高;榆溪河生态长廊南段基本建成,绕城快速干道沿线新建了一批园林式景观,城市绿化品质大幅度提升。此外,“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中,榆林市累计栽植本地生产苗木2000余万株,苗木总价值突破1亿元,极大地缓解了近年来存在的苗木积压问题,增加了相关企业、农户收入;造林期间,日均吸纳临时就业人员近5000人,40天可创收3600万元,有效增加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困难群众收入。
在广大干部群众、企业单位的携手努力下,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使榆林中心城市绿环绕城、绿带交织、绿园点缀、满目葱绿的绿色生态城市格局更加完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年前,榆林市造林固沙,堪称是给沙地盖‘粗被子’。之后治沙转为用沙,开始追求经济效益,用经济树种为沙地盖上‘细被子’。如今,经过全面提升,我们还要努力给沙漠披上‘绣花被’,不仅要绿还要更美。”市林草局副局长谢安鸿表示,榆林市林业部门将继续传承发扬榆林治沙精神,精准持续提升榆林市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水平,让绿色成为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亮底色,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新闻推荐
苏红梅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慧年近半百的李怀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从贫困户到乡里乡外的脱贫模范户,短短几年时间...
神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神木市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