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说“吹笙鼓簧”,似乎是指笙和簧是两件不同的乐器;而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簧,笙中簧也”,意指簧为笙的配件,两者为同一件乐器。
那么笙和簧到底是什么关系?口簧究竟起源于哪里?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研究员,在《文物》(2020年第1期)刊发标题为《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口簧研究》的文章认为:先秦文献中的“簧”多以骨、竹制成,穿绳拉振成音,是单独乐器,并非笙的配件。而河套地区是世界口簧的“祖源地”,石峁口簧是近现代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口弦类乐器的祖型。
口簧非弦非管,靠口唇虚含及口腔气流变化来演奏
文中介绍,“簧”传说为始祖女娲发明。然而自汉代以来,关于簧为何物及是否为一类独立乐器一直存在争议。
许慎《说文解字》曰“簧,笙中簧也。”将簧视为笙之簧片,此说影响深远。汉唐经学家及今人多将先秦文献中的“簧”仍多释为“笙簧”。
其实,关于簧与笙簧的区别早在汉代就已有学者指出。东汉刘熙《释名》曰“簧,横也,于管头横施于中也;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亦是也”,明确指出将簧片横施管头的“笙”和横鼓的竹铁簧是两类不同的乐器。
宋人陈旸在其编撰的音乐百科全书《乐书》中继承了刘熙的说法,区分出了“有笙中之簧,有非笙之簧”,然而并未被经学家广泛采纳。
20世纪80年代,我国音乐史学界开始关注簧的实物辨识及民族学资料。音乐史学家李纯一指出先秦文献中的“簧”系横放于口中用手指拨弹的乐器。孙周勇认为,这一论断奠定了现代音乐史学界关于簧研究的基础,确认了“簧”为一种可独立演奏的乐器,但其关于“用手指拨弹”的演奏方式仍值得商榷。
“就乐理来说,簧是通过口唇虚含及口腔气流变化实现演奏的,既非弦乐亦非管乐,长期以来因误为弹弦类乐器,而被习称为“口弦”“口琴”“响篾”“口弦琴”等。”
4000年前的口簧
在石峁遗址出土了21件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神木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遗址以“皇城台”为中心,是公元前第三千纪晚期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址。2017~2018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皇城台门址及东北部护墙时,发现了一批骨质口簧。
孙周勇介绍,石峁口簧绝大部分出土于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的“弃置堆积”内,与龙山时代晚期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大量陶片和兽骨共存,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这些口簧体小轻薄、不易辨识,发掘时考古工作者将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的弃置堆积全部过网筛选后,从巨量兽骨和骨器中反复拣选,共获19件,其中保存完好者2件,多数仅存簧框。另外,在皇城台门址北侧还发现2件口簧残件,共计21件。
石峁口簧均为骨质,窄长方形薄片,由牛的肋骨磨制成型,由簧框、簧舌、穿孔、拉绳等组成,约长8~9厘米、宽1厘米、厚0.1厘米。簧舌位于簧框中央,舌根与框首衔接,多数舌根与舌尖的宽度相仿或略宽。簧框长边两端多对称切割出亚腰形缺口,框首刻镂小圆孔,用于穿绳。
这21件口簧,多数可能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簧舌或簧框意外受力断裂后被遗弃的残件。与口簧伴出的还有一些制作口簧的坯料,部分骨片上能观察到切割、剔刻痕迹。这一发现暗示了口簧是在皇城台生产制作的,其生产活动或许与皇城台顶可能存在的制骨作坊有关。
口簧与骨笛、骨管哨、陶球哨一起构建了石峁宫城音乐形态
石峁口簧为框舌一体的自体簧,框首圆孔外缘保留了绳子拉振时形成的磨痕,暗示它是通过拉振实现簧舌的振动,即所谓“绳振簧”。其演奏方法就是《诗经》等文献所谓的“鼓”。
究竟怎么“鼓”?文中介绍,演奏者一手拇指、食指轻捏框尾,将口簧贴近唇部虚含,另一手扯动线绳以振动簧框,簧框带动簧舌在舌窗中前后振动,通过乐器与口型的紧密结合,并借助口腔共鸣与舌位的变化,发出“呷呷”“嗡嗡”的音律。
至于这种乐器的使用,从先秦文献记载及民族学资料来看,口簧是兼用于宫廷和民间的乐器,承担着敬祀鬼神祖先、娱宾遣兴及爱情表达等功能。
孙周勇认为,皇城台出土的口簧与骨笛、骨管哨、陶球哨一起,构建了石峁宫城的音乐形态,体现了中国早期国家王权与神权的统一,渲染了石峁上层祭祀祖先、沟通人神天地的场景,也彰显了石峁城址在北方地区的核心地位。口簧乐律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石峁上层控制周边区域、维持社会秩序、维系区域政体稳定的重要非物质手段。
口簧在世界范围内有1000种以上的不同名称
文章还根据考古发现情况勾画了全世界口簧的发展历史。
“如果将3世纪之前的口簧出土地点放置在地图上,一条口簧从中国北方向欧亚草原扩散传播的线路自然显现出来。早在距今约4000年,石峁遗址所在的中国北方河套地区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自体绳振簧,至夏商时期(不晚于公元前1500年)向周边放射状传播扩散。”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汉代出现了框舌分铸的异体拨振簧,条状簧舌单独焊接在簧框上,凸出体外,演奏方式由拉振演变为容易掌握的手指弹拨,促生了口簧的快速传播与扩散。拨振簧是汉唐以后流行的主要形式,音域宽泛,口腔共鸣的效果退居其次,流行于我国蒙、满、达斡尔、鄂伦春、回、彝、赫哲等民族,是现代口簧的主要形态。据统计,口簧在世界范围内有1000种以上的不同名称。
孙周勇认为,石峁口簧可被确认为世界范围内最早、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石峁遗址所在的中国北方河套地区是世界口簧的“祖源地”,是中国北方文化因素沿欧亚草原向西、向北产生影响与互动的重要实证之一。而石峁口簧是近现代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口弦类乐器的祖型,其传播与流布与古代族群的流动及文化交流有着密切关系。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新闻推荐
3月25日,神木市人民法院对李正、李森等44名被告人涉黑案件公开宣判。法院审理查明,李正、李森自2004年以来,为攫取经济利益,...
神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神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