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蕊 张三林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近年来,榆林市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倾心尽力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加大物力财力投入,不断加快民生事业发展,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完善社区治理提升服务能力
“近年来,榆林市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加大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得到逐步改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市政协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宏说。为彻底改变榆林市城乡社区基础设施滞后、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市上出台了一系列指导社区治理的文件,从加强基础设施、完善社区协商、创新社区服务模式等方面,为榆林市社区治理工作提供政策支撑。
人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近年来,榆林市着力改善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条件,积极开展城镇社区基础设施达标建设活动,累计验收达标社区102个。同时,通过开展“四社联动”工作,涌现出榆阳区望湖路社区、神木市陵园路社区、府谷县阳光社区等一大批示范社区,基本形成以县市区为龙头、街道为主体、社区为依托,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和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网络框架。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持续做好城市社区达标改造和农村社区建设,加大各类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这为榆林市的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张宏说。今年榆林市将继续实施城镇社区达标改建工作,在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基础上,力争上半年200个农村社区全部开始建设。同时,创新社区服务方式,逐步建立社会组织承接项目、社会工作团队执行项目、志愿队伍辅助项目、面向社区实施项目的联动机制,以项目化的方式为社区群众提供专业服务,实现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和社区志愿服务融合发展。
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
榆林老龄化趋势明显,到2020年,榆林市老年人口将超过60万。目前,榆林市失能半失能群体养老已成为刚性需求。截至2017年,榆林市失能半失能老人达到4万人。该群体大部分为贫困人口,这对榆林市养老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挑战,也为脱贫攻坚带来一定阻力。
“为解决失能半失能贫困人员的医养问题,我院与榆阳区民政局合作,在全省范围内首创‘医养结合、集中供养’模式,同时把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相融合,依托二级医院的医疗资源,逐步开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服务工作,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市政协委员、榆林高新医院院长李源说,“目前医院已形成一整套标准化的管理服务模式,可为入住的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生活护理、心理慰藉、文体娱乐、健康咨询等一系列养护服务。”
李源表示,“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是最实惠、最符合广大老年人养老实际的途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城乡养老服务体系,落实医养结合实施意见,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等。这些利好举措为榆林市养老事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李源建议:“要推广‘医养结合、集中供养’试点工作,积极鼓励和扶持县市区级民营医院开展医养融合服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打通养老与五保供养、城乡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的通道,实现保障体系的无缝对接。”
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我们一定要把榆林教育的质量提上来,兑现‘努力不让孩子为求学远赴他乡、家长为抚育子女两地奔波’的诺言。”这是2019年市委、市政府对榆林市人民的庄严承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8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旨在提升榆林市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由于各县市区、各学校的情况不同,导致贯彻两个意见起步不一、范围不一、力度不一,效果不尽如人意。”市人大代表、绥德中学校长王鹏喜提议,市上应出台具体举措,对两个意见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县市区试点、学区试点和学校试点,以点突破,进而带动榆林市。激活人才队伍,把基层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人才潜力转化为发展活力,达到榆林市师资均衡。
新闻推荐
强化问题导向 抓实专题教育 榆林市﹃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向纵深发展
本报记者魏丽娟自榆林市开展“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以来,各县市区、各部门严格贯彻落实市委各项要求,坚持问题...
神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神木市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