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春生
8月15日,神木县大保当镇红泥壕村北勉励庙景区的松柏林地里人声鼎沸,来自米脂高西沟、横山陈家沟、榆阳区花石岩等60多家黄土高原民间绿色文化网络成员单位代表、会员和市林业局、榆林学院、市区林种站负责人及林业专家学者,在这里参加“黄土高原民间绿色文化网络第六届学术研讨会”,并参观学习当地红泥壕村、武家伙场、永丰村3个村村民坚持20多年义务植树造林1700亩的成功经验。
红泥壕村党支部书记高志飞向与会成员介绍道,过去这里是一片不毛之地,群众常年深受风沙灾害之苦。为防止沙害侵蚀,保护耕地,改善人居生态环境,3个村的村民从1982年开始,坚持不懈地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逐步让荒沙披上了绿装。他们的绿化行动和绿化成果得到国家的认可,1993年省治沙研究所在此设立了针叶权试验、示范基地,全面加快了民众的绿化步伐。2004年他们又成为“黄土高原民间绿色文化网络”成员。网络发起人、林业高级工程师朱序弼,多次到这里指导群众绿化,改变过去单一造林模式,先后建立地产林改造、牧草、树木引种、驯化等10多个植物种植区,科学合理地种植了一些经济林,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现在这里已形成有近百个种类的植物园。
米脂高西沟村主任高锦仁谈起群众绿化和科学绿化更是感慨万分。他说,过去高西沟并不出名,是一个绵延十几公里,有着40座光秃秃的黄土山、21条乱石沟的贫穷落后、环境恶劣的小山村。现在大家所看到的高西沟是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一个山清水秀、收入有保障的富裕村,被专家誉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村发展标本和样板”,也成为城里人追逐的休闲度假山庄。高西沟之所以能走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就是得益于村民们靠自己的智慧,实施了对土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的 “三三制”建设。用三分之一的土地植树造林,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草养牧,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粮务农。不仅粮的问题解决了,而且林牧业也得到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是符合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发展的正确思路。通过他们村50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村、农业、农民的根本出路是生态建设。
网络发起人、曾获“全国绿化奖章”、被群众誉为“绿圣”的朱序弼,在会上介绍和推荐了很多适宜在榆林市栽种的珍稀濒危植物品种和其种植管理办法。他说:“过去我说过,搞绿化不怕没钱,就怕没人,只要有了人,什么事情都好办。现在网络成立七八年来,会员发展超过300人,会员单位也超过70家,绿化面积数万亩。网络对外交流更加频繁。”据了解,去年绿色文化网络仅接收国内外友人赠送各类苗木就达81个品种,使网络植物品种超过2800个。而且通过网络成员间植物种子、苗木互通有无,从而使16家濒危植物园成为苗木输出基地,也使得民众的绿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很多珍稀濒危植物园培育出大量珍贵植物苗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在研讨会上,榆林学院教授张颖、榆阳区林木种子站书记朱继发、横山县网络会长郭玉山等十多位同志分别宣读学术论文和交流绿化经验,让网络成员学到了技术,汲取到绿化经验,更加坚定民众绿化信念和决心。
黄土高原民间绿色文化网属于公益性民间组织,由单位、个人会员自愿参加组成,其网络队伍已成为榆林市绿化造林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力量。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刘慧斌报道神木县大保当镇东北湾村青年农民王保国,从2008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共投资200万元建起特种养殖场,从事野猪、野鸡、梅花鹿饲养。目前,已饲养野猪40余头、梅花鹿20多只。王保国的养...
神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神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