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魏丽娟 实习生刘婉
如果说,神木县经济跨越发展的天空中有很多引人注目的星辰,那么非公有制经济就是最耀眼的那颗。目前,全县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分别达2010户和19644户,从业人员近10万;民营经济对县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0%。
在县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该县审时度势,采取“政府号召,政策引导,统战牵线,企业参与”的形式,大力开展“双百帮扶”“光彩事业”等一系列活动,奏响民营企业家回报社会、感恩行动的和谐乐曲。
“双百帮扶”铺致富路
2007年是民营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年。神木县抓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率先开展“双百帮扶”,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的办法,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
活动开展以来,该县先后有288户民营企业“结对帮扶”了311个行政村,达成意向帮扶资金6.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35亿元。共新建拓宽乡村公路268公里,新建人畜饮水工程86处,新修“三田”1068亩,新建养殖场126个,新建住房364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6.8万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1.2万人次。
民企参与“双百帮扶”形式灵活多样。恒源集团帮扶的乔岔滩乡贺家沟村,对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1000元养老金,对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本科生每年资助3000元、专科生每年资助2000元;炭窑沟煤矿投资330万元,打通万镇镇至郄家川村25.4公里的西环线公路,惠及27个行政村;民营企业家訾凤高投入3.99亿元建设訾家河新村,并为邻村侯家梁修建新村,积极带领群众发展二三产业,共同致富。“双百帮扶”让神木农村面貌有了大改观,农业产业得到持续发展,农民告别贫穷,民营企业家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氛围越来越浓郁。
光彩事业解群众疾苦
“光彩事业”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有效载体。近年来,神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累计向县慈善协会捐款1429万元,共资助贫困大学生1706名。在这些企业家中,有为灾区群众献爱心的,有扶助贫困大学生的,也有关心慰问残疾人的,涌现出很多感动的人和事。
2009年,全县民营企业家向汶川灾区捐款1080万元,2010年他们又向玉树灾区捐款330万元。现在,全县无大学生因贫困而不能实现大学梦。其中企业家王凤义一次性向慈善协会捐款220万元;企业家高玉林每年资助贫困大学生30名,累计达130名;企业家王喜荣情系社会弱势群体及做出重大贡献的老党员、老八路、老红军,每年出资10万元给他们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还有中鸡、贺家川、马镇等乡镇成立了慈善基金,他们通过发动本乡镇企业家向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今年到目前为止已募集善款300多万元。民营企业家关注群众疾苦、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产业项目谱新篇章
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为此,该县积极帮助企业解难题,大力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充分利用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农民进城滞留的土地,建养殖场、农产品加工厂和蔬菜大棚等。目前,已有121位民营企业家创办168家农产品加工及养殖种植企业;总投资1.6亿元的神木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已具雏形,有16家企业自愿报名入驻示范园,现代特色农业成为农民“摇钱树”。
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家热衷旅游文化事业。企业家王和平计划投资6亿多元,打造杨家将文化产业园品牌企业。2010年,神木有28户企业投资5000多万元在县城东山景区新建28个旅游景观亭。这些非煤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产业富裕带动农民”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返乡任职造福一方
2008年,神木县在民营企业中大力开展“情系桑梓,回报家乡”的活动,号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的能人、好人、富人主动返乡回村任职。
这一活动得到广大民营企业家积极响应,全县先后有80多名企业家回村任职,挑起了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迈上幸福之路的重担。民营企业家刘银娥率先回到杨兴湾村担任村主任,上任后,她先后投资210万元,拓宽18公里到村公路,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处,新修村级活动室16间,并且投资200万元创建红枣示范园,投资600万元新建红枣深加工企业,使该村多年行路难、用水难、生活差、产业发展困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全村现在“户户有存款,家家住新房”,摆脱了贫困落后面貌。
灯亮一盏,光洒成片。这一措施既为组建村级“两委”班子选人难找到解决之道,又彻底解除了贫困村致富无人、无门、无资金的困境,民营企业家也在行动中创造了光彩人生。
神木訾家河新村一角。 魏丽娟摄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刘慧斌报道神木县大保当镇司法所以普法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农村和学校搞普法宣讲活动,不断给农民渗透普法知识和普法意识,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该镇司法所在镇政府建立法制教育学校,在中小...
神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神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