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江岸边人行桥内侧的水葫芦及垃圾成为江水的“环境死角”
容县绣江水域宽阔
继“益生菌+高架网床”生态养殖模式推行之后,针对小散养户低成本治理养殖污染,容县今年再次推出了“干湿分离、沼气池+储液池+生物处理池”的治理模式,该模式成为了全县开展碧水保卫战的一把“利剑”,从源头上遏制养殖污染。
容县母亲河现状惹人忧
碧水保卫战“亮剑”
绣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支流——北流河在容县境河段的别称。这条世代哺育着容县人、被称为容县“母亲河”的河流,至今仍是当地饮用水源地取水点之一。近年来,容县在城区两岸打造夜景工程,成为容县广西旅游特色名县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而当前容县规划的复航工程,也是依托绣江为载体……千百年来,绣江对于容县人及其海外侨胞而言,既是母亲河,也是乡愁的寄托。
9月3日,记者一行在两岸欢畅的歌舞声中来到绣江河畔,只见宽阔的江面滔滔江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前几日连续下了几场大雨,使得江水如黄河般泛黄,而堤坝边上的人行桥内侧,则漂满一些被风刮来的泡沫、塑料袋等垃圾,与一些水葫芦夹杂漂在江面上,十分煞风景。一位群众反映,绣江上偶尔还会看到死猪、死鸭等漂在江面。一位正在垂钓的当地群众告诉记者,每逢大雨过后,绣江江水就会变得浑浊起来,几天后才会慢慢恢复变得清澈一些。随着当地旅游、养殖、餐饮等产业发展以及非法采砂等问题的存在,绣江水质变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此,当地政府斥资将原来的饮用水源取水点迁往绣江上游,并整治绣江非法网箱养鱼现象,对城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等,一场碧水保卫战敲响了战鼓。
今年以来,容县财政出资数千万元将绣江饮用水源地取水口迁移到绣江上游支流——杨梅河,目前迁饮工程正在施工中。对于从北流至容县60多公里的绣江段30个网箱养鱼点,已在今年8月底全部完成补贴性清除;新建的工业污水处理厂也正在试运行中;此外,该县正在针对小散养殖场大力推广三级降解的养殖排污处理方法。
“我们现在每个月都对绣江的水质进行严格的监测,基本都能保持在三类水的标准,水环境主要在防,治理则是针对绣江的一些支流。”当地环保部门的一位领导告诉记者,原来两江两岸还有一些生活污水处理后的排放口,因为出水口水质不达标现已完全封闭,而对于绣江两岸的一些生活垃圾及水葫芦等,则由水利等部门进行定期清理。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
重推三级降解法
容县是广西生猪调出大县之一,2017年以前全县每年生猪出栏量达60万头,而分布在各乡镇的众多小养殖场的排污问题,是对于绣江及其各支流的最大威胁。为保护县域河流水环境,该县通过清拆禁养区内规模生猪养殖场,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有机肥厂建设),以及在全县推广“干湿分离、沼气池+储液池+生物处理池”三级降解法等治理模式,治理养殖污染取得了较大成效。
三级降解法,主要是要求生猪养猪户要在猪场周边按养殖数量建设不同容量规模的沼气池、储液池以及生物处理池,通过干湿分离、菌种发酵、氧化塘生物处理之后,让排出来的粪污水变得清澈起来。此外,养殖户还可选择使用压力泵抽取喷淋果木林,以及建设大型沼气池实现资源化利用等治理模式。
据了解,罗江镇半月村利用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补助资金220万元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标准化环保零排放方式养殖肉猪、种植软枝油茶、养鱼等立体种养方式获得收益,使村集体经济每年可获得8万元的稳定收入。通过示范带动,该镇大部分养殖户都建设了化粪池、沼液池等硬件设施,收集到的猪粪猪尿经过发酵、植物、鱼塘等三级降解之后污水变得清澈起来,同时粪污除了生产沼气、再利用沼气发电外,还作为有机肥浇灌农作物,达到了生态养殖的效果。
“三级降解处理方法已在罗江镇试点成功,目前正在全县各乡镇大力推广,争取在年底前全部完成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容县副县长华海德介绍,今年以来,该县已完成整治规模养殖场283户,小散养户2525户;全县清拆规模养殖户72户,小散养户畜禽养殖445户。
(记者 唐劲梅)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唐群峰通讯员韦青林9月16日深夜,超强台风“山竹”正面袭击玉林,最大风速达到13级。台风肆虐之下,玉林经受住了考验...
容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