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窗外寒风凛冽,玉林未成年人教育矫治中心教室却温暖如春,小刚的腰板挺得笔直,大声地读着“人之初,性本善”。小刚与他的34名同学均是经他们的监护人与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协商同意送到此处来学习的失足少年。与一个多月前的桀骜不驯相比,现在的小刚礼貌、爱学。帮助更多像他这样失足少年儿童从他们混乱、失衡的世界走出来,正是这个广西首家未成年人教育矫治中心的重任。
它是如何实施这种“心灵救治”呢,记者就此走进这个“神秘机构”一探究竟。
■■一群“特殊的孩子”
在中心大门口,记者碰到了专程从容县杨梅镇赶来的60多岁的老杨,他是给在此处学习的15岁儿子——小杨送衣物等东西,这位连回去车费都不够的农民还买来了一大麻袋的零食。“小杨平时都是很听话的,上次偷车可能是脑子犯糊涂了!”
矫治中心的教育科科长冯锋留下老杨送来的衣服,还从自己口袋中掏出20元钱送给他做车费,却拒绝了那一麻袋的零食,“以后不要再往这里送吃的东西了,小杨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你就放心吧!”
看着这名老父亲依依不舍地远去,冯锋自言自语地说:“以后还得逐渐与老杨沟通,他的教育要改一下了,像这样一味地溺爱小孩,最终害了他!”原来老杨老来得子,妻子却过早去世,于是过度宠爱小杨,小孩想要什么就给什么,逐渐养成孩子好吃懒做、嚣张自私的个性。2013年9月,小杨偷了邻居的一辆摩托车,最终被送进了矫治中心。
走进矫治中心教室,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记者还是明显地感觉到他们与同龄人的区别:手脚的刺青、伤痕,不经意流露出空虚迷茫的眼神。“他们都是因为偷盗、斗殴或贩毒等原因送来这里的,其中两个女孩虽然才14岁,却过早地涉入社会,出入舞厅、宾馆等场所,被人利用,做起了贩毒的勾当,再不挽救她们,就滑进了犯罪的深渊。”一名工作人员说。
■■一种“全新的教育”
这个全新的未成年人教育矫治中心成立于2013年6月,坐落在玉林市劳教所大院内。一群特殊的孩子,面临劳教制度改革的劳教所,如何催生出这个“广西第一”、“全国少有”的未成年人教育矫治中心呢?
“这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种做法,在这个急剧变动的社会,青少年犯罪呈现多发态势,能够多挽救一个这样的孩子,就能多帮助一个家庭,未来社会就会少一个犯罪分子!然而社会却缺乏有针对性并能够进行持续行为矫治的机构,而国家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要求健全社区矫正制度,这正是我们整合玉林市劳教所教育资源,创办矫治中心的初衷。虽然从来没有实践过,我们也要知难而进探索出一条教育矫治的新路。”玉林市司法局局长谢杰芳说。
这种“新”首先表现在学校环境的塑造上。这座占地209亩的未成年人教育矫治中心,更像一所配套齐全、整洁大方的寄宿学校,多媒体教室、餐厅、宿舍、活动中心、阅览室、卫生室一应俱全。针对这群特殊未成年人的特点,中心还特别增设团体心理辅导室、沙游室、音乐治疗室等多样化的辅助教育场所,还设立亲情会见室、亲情餐厅等供家人探访。
这种“新”更体现在一种教育方式的创新。这里的课本全部是矫治中心的教员编制,教育流程从入学至结业跨度为3个月至6个月不等,包括环境适应期、综合矫治期,以及回归预备期。各个阶段安排不同的课程及拓展训练,课程包括法律常识、传统文化、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养成等,拓展训练则包括一些心理测试和体能训练,力图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三观的引导和教育。在这当中,中心还会利用孩子家庭及社会资源对他们进行爱心教育,像最近就请“法院爱心妈妈”、玉林青年企业家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教育。
在学员的宿舍外,贴着一张“学员笑脸一览表”,笑脸越多,意味着学员的表现越好。“我们正在探索一种量化的科学管理标准,通过对学员日常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评分,通过此检验我们的教育效果!”该中心负责人莫波说。
■■一缕“爱心的阳光”
“爸爸,这里的阿叔、阿姨像亲仁(人)一样照顾我,也让我认(识)到以前对你太不好了!”这是前文提到的小杨给父亲老杨写的一封信。虽然还有些错别字,然而让人感觉一缕爱的阳光正在照进这个少年曾经阴暗的心灵。
莫波说:“我们的教育最终还是要归结到爱的教育,这些青少年之所以失足关键还是他们正常情感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就是让他们找回爱、学会爱!”
钊仔是去年6月送到中心的第一期学员,进入中心后表面上其表现不错,然而教官还是了解到钊仔暗中唆使其他学员对抗教育。中心根据其个人特点,安排一名大队长和两名年纪阅历相对丰富的教官包教,平时每周至少找他谈话5次以上,而且每次谈话都是直奔主题,明确指出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不足。平时对他生活关怀备至,一次他重感冒发烧,冯锋照看他一天一夜。经过一段时间耐心细致的教育,他的转变很大,顺利通过结业考核于2013年9月7日结业,并进入一家初中学习。目前,学习成绩优良,并与社会人员断绝了来往。
新闻推荐
...
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