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声势浩大的“美丽玉林·清洁乡村”活动中,基层经费不足,怎么办?石寨镇以区区一元钱引发筹资大效应。居民乱丢垃圾,怎么办?灵山镇用小小“积德桶”破解公德大考题……容县用春风化雨的民生情怀凝聚群众力量,描绘一幅山清水秀、政通人和的清洁惠民美丽画卷。
“干部扫地群众看”,已成过去式
“看看群众都写了什么,给我看看……”在灵山镇政府食堂,几位干部撂下饭碗围拢在镇党委书记陈实的身边,争抢着读一封群众来信。信是六泉村村民夏国铨写来的,信里提及了在干部的带领下,村组不少农友在自觉清洁家园。
自灵山镇开展千名党员“保护母亲河”清洁大行动以来,该镇集中力量给辖区内河溪清理“肠胃”。河滩干净了,河水清澈了,田园水渠顺畅了。
不久前,六王镇党委书记杨武的手机收到一条微信。微信是该镇温风村一名卢姓村民所发,内容是一幅10多名群众自发清理河道的照片。
看到村民们自发行动起来清洁家园,镇村干部感到所受的脏、苦、累都值得。
向善的力量最美。灵山镇有“老奶奶保洁队”清扫村道,杨梅镇有“夕阳红清洁队”默默奉献,石寨镇有留守妇女团队清洁家园……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群众清洁团队,让“干部扫地群众看”成为过去式,基层群众的“美丽能量”正在萌动释放。
创新机制,激活“美丽因子”
村道平坦整洁,院落干净清爽,“村规民约”宣传牌在路旁树立……“家庭垃圾自行清理,村屯垃圾集中处理,我们的垃圾基本不出村……”罗江镇三岸村村支书梁栋周娓娓道来。
罗江镇党委书记周艳阳介绍说,该镇在探索中引入环境卫生村民自治新机制,全镇7个行政村都组建了“清洁乡村”基金会,由村干部和公道正派有威望的村民共同管理清洁事务,用“村规民约”引导群众改变陋习,通过沤肥、填埋、焚烧等途径减少垃圾污染。
走进罗江的圩镇集市,只见垃圾桶摆放有序,街道干净整洁。副镇长刘华森介绍说,圩镇每3个商住户共用一个垃圾桶,费用基本是居民自筹解决。
石寨镇则倡议每个村民每月交1元钱,用低起点、低门槛的“一元行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以群众为主体的新机制,激活了社会各界共建清洁家园的“美丽因子”。道德引领,树立“美丽航标”
灵山镇龙驱照相馆门前行人如织,一位路人把果皮轻轻放进“积德桶”里。相馆老板何龙驱说,门前有了“积德桶”之后,大家乱丢垃圾的现象少了,门前街道干净多了。
灵山镇副镇长黄继介绍说,“积德桶”带有温暖的道德提醒韵味,这种带有精神关怀和心理暗示的道德引领,让群众更容易接受。该镇首批设置了700个“积德桶”,多数放置在圩镇商铺和住户门前。“积德桶”设置以来,散落在街道上的垃圾少了,环卫工人的负担也减轻了。
杨梅镇即将退休的黎军善起早摸黑,与环卫工人一起清理街道垃圾;罗江镇老板吴建恒亲自参与垃圾清运,为环卫站基金垫付3万元;教师志愿服务队深入村屯与群众一起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引导群众制订卫生公约……一个个极具道德魅力的典型成为“清洁乡村”的“美丽航标”,引领容县社会各界凝心聚力建设生态宜居环境美、乡风文明生活美、干群融洽和谐美的新侨乡。
新闻推荐
坐落在容县黎村镇珊萃村的国民党军上将黄绍竑故居于近日重新对外开放。黄绍竑故居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以来,在上级专项资金的帮助下,县政府对黄绍竑故居进行重修。...
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