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我最爱吃的食物,四十年间已由农家人的上等饭变成现在平常人家的家常便饭。卖饺子的饭馆名称也由过去的“饭馆”变成“饺子馆”,再变成“百姓饺子馆”“天天饺子馆”,这些变化,无不体现了困难、温饱、基本小康、走向小康这样一条我们一步步走过的曲折历程。
□ 马胜昌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由一个懵懂儿童成长为现如今的一名机关干部。四十年间,从食不果腹、饥肠辘辘的模糊记忆,到一日三餐、衣食无忧的真切体验,亲身感受了改革开放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好处和变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饺子是农村的上等饭,一年365个夜,梦得最多就是吃饺子。那时能吃上饺子的日子除了正月初一,就是八月十五,而且馅中的肉似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那样稀少。记得最刻骨铭心的是12岁那年中秋,可能是等待的时间太久了,一顿竟吃了60个饺子,吃得我站不能站、坐不能坐,害得母亲为之虚惊一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饺子逐渐变成农村来人待客的招待饭。除了请刚过门的媳妇、新入赘的女婿,即使一些不多来的亲朋好友,只要是农闲,那一定也会以饺子款待。因为是家里兄妹七个中的老幺,待客剩下的饺子我总是优先享用。同时,有个考试吃饺子图吉利说法,一贯节衣缩食的母亲在1991年的预考、正式高考的日子,每次壮行的白面饺子,我都管饱吃。
新世纪以来,饺子已成为我们的家常便饭。参加工作后的我,或单位食堂,或街上饭馆,想吃饺子总能如愿。就是家在农村的老人小孩,如今吃饺子也不觉得稀罕。那些杂面、高粱面皮的素饺子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饺子,我最爱吃的食物,四十年间已由农家人的上等饭变成现在平常人家的家常便饭。卖饺子的饭馆名称也由过去的“饭馆”变成“饺子馆”,再变成“百姓饺子馆”“天天饺子馆”,这些变化,无不体现了困难、温饱、基本小康、走向小康这样一条我们一步步走过的曲折历程。
(作者系清涧县政协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张瑜今年以来,清涧县将“三变”改革作为实施产业融合提升的“牛鼻子”,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
清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