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钰婷穿戴汉服饰,跟着奶奶去摆摊。
苏钰婷将做好的发饰放在自己头上试效果
初次见到苏钰婷,是在玉林汉服爱好者举行的中华花朝节上。这位长相清秀甜美、声音温婉、脸上常常带着笑容的簪娘,身穿一身红色的长裙汉服,画着精致淡雅的妆容,梳着发髻并戴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精美珠花,言谈举止脱俗优雅。当天,在朋友的帮助下,她坐着轮椅、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各种发簪、珠花、珠钗等赶来参加活动,同时推销自己的产品。
读初中时突发重病
家人用爱赋予她二次生命
喜欢汉服的朋友都知道,身穿汉服的佳人美眷都会配以精致的发型,头上也少不了各种装饰,汉服簪娘就是专门制作簪子等各种发饰的姑娘。苏钰婷成为一名真正的簪娘虽然只有两三年的时间,然而制作各种纯手工饰品却已有五六个年头。也正因为这一爱好特长,她不仅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也用自己的双手慢慢变得独立起来。
16岁以前的苏钰婷,还是一个健康好动、开朗活泼的姑娘。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让她从此与轮椅为伴。初三的一天,她在课堂上突然感到头脑昏沉、浑身无力、恶心想吐。送到学校卫生室后,她晕倒了。
医院经过检查判断,苏钰婷是脑出血引起的症状,需要马上手术。“当时医生跟我家人说,如果晚来两分钟,我可能就救不回来了。”回忆起那场毫无征兆的疾病,苏钰婷至今心情仍不能平复。家人毫不犹豫在手术单上签字,当天她便接受了一次大手术。
由于送医不及时,且出血量较大,脑部神经被血块压迫严重,经过手术后的苏钰婷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医生却告知今后她有可能肢体都无法动弹,要做好长期卧床的心理准备。这一消息对苏钰婷和家人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她从小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父亲常常忙于工作无暇照料她,苏钰婷基本是由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
从全身不能动弹到恢复行走
爷爷的坚持与守护带给她希望
手术后,苏钰婷在重症监护室住了十多天才转入普通病房。在住院的两三个月里,她一直觉得手脚无力,四肢完全不能动弹。那段时间,是她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唯一的温暖,是来自爷爷奶奶寸步不离的陪伴。当时大家都不敢告诉她医院的判断结果,爷爷也一直鼓励她:“一定能站起来。”在医院做手术和康复治疗前后共花费几十万元,不仅花光了家中的积蓄,还向别人借了钱,但家人始终没有放弃对她的治疗。
后来,爷爷通过四处打听,听说有一名中医治疗这种病比较出名,马上将她送到中医那里医治。经过几个月的按摩、针灸、药浴等综合治疗,苏钰婷从最初的一只手能动弹,慢慢地到双手能动,再到四肢能动,还在家人的帮助下坐起来自己吃饭……看到孙女的病情好转,两位老人欣慰不已。后来,爷爷又打听到玉林一家医院有康复训练项目,就隔三差五地骑着三轮车载她去做康复训练。
“进医院时有一个比较大的斜坡,爷爷每次送我去做康复训练都要很吃力才能把我推上去。”苏钰婷回忆道,那时为了抄近路,他们都是从医院后门进去,需要经过几个坡,每当这时爷爷总要下来慢慢推车上去。很难想象,一个75岁的老人是如何载着体重四十多公斤的孙女每天这样坚持下来的。
苏钰婷慢慢能够自己站起来,扶着扶手走几步了,爷爷又找人在她的房间安装了一段两三米长的不锈钢扶手,买回踏步机,让她每天坚持锻炼。为了防止肌肉收缩,十几年来,她每天在家做两个多小时的训练,如今已能借助扶拐慢慢走上20多米,也习惯了依靠电轮椅出行。
凭一双巧手
在轮椅上让美丽之花绽放
六七年前,妹妹从南宁带回一条真花项链,美丽的花儿就像琥珀般镶缀在一颗晶莹剔透的“时光宝石”上,让苏钰婷爱不释手,也让从小爱动手做头花的她萌生了自己动手做这类饰品的想法。
她开始从网上找来教学视频和做这类产品的材料,虽然学习并不复杂,但在网上能找到的配件跟那根项链却相差甚远。她脑子一转,根据自己的审美购买了一批古铜色的发卡、胸针、耳钉、手链、项链、戒指等首饰配件,还买了各种各样的干花和胶水、时光宝石以及胶枪等。经过多次尝试之后,终于做出了满意的饰品。在奶奶的帮助下,她开始到市中心人流量较大的国购中心一带练摊。
由于样式独特、精美实用、物美价廉,苏钰婷的复古压花饰品一推出便吸引了不少女生的眼光。慢慢地,她将赚到的钱用来购买配件,再进行创新,也有了不少回头客。但由于饰品类型风格单一,且因行动不便每周只摆摊一个下午,两三年后饰品慢慢卖不动了。
有一次,苏钰婷遇到一个喜欢穿汉服的小姑娘来买饰品,对方问她是否能做一些与汉服相匹配的发饰,因为她们的群里有很多小伙伴都是汉服爱好者,但簪娘做出来的东西偏贵且样式不多,可选择性较少,希望她能帮忙订做发饰。
苏钰婷加入汉服爱好者群体,开始研究和制作汉服的头饰搭配,接触汉服文化。如今,在她那个10多平方米的卧室里,柜子、床底和桌面上,放着好几箱制作各种头饰的材料和工具:不同颜色、大小的铜线,不同类型的花托、花蕊、花瓣、九针,线剪、剪刀、尖钳、圆头钳、胶水……几年下来,她亲手制作的发卡、发簪、发钗、簪花、花夹等各类发饰、首饰多达上千件。
苏钰婷每天上午做康复训练,下午才开始工作。有时候为了在参加汉服活动前多做一些发饰,她忙到晚上两三点。因为不是批量生产,每一件都要灵感慢慢制作,做工精细,最多一天也只能做出五六件饰品,有时候两三天才能做出一件来。
如果不下雨,每逢周末下午,苏钰婷总会在奶奶的帮助下,坐着轮椅到玉林国购中心旁摆摊。每次出摊,她都要做很多准备:前一天少吃东西,当天尽量不喝水,以减少因行动不便造成的麻烦;从穿搭到妆容,精心打扮自己,以最美的微笑来面对顾客,并给予搭配建议。
自爷爷去世后,今年85岁的奶奶平时都是用三轮车帮她把东西拉到街上,等收摊了再拉回来。这样的日子,两人已经坚持了五六年。虽然苏钰婷靠着卖头饰首饰挣的钱不多,但对她而言却意味着对生活的独立和希望,而家人的陪伴与守护,也让她感到无比的幸福。
(记者 唐劲梅)
新闻推荐
■简讯本报玉林讯(记者/邓盛龙)3月19日,记者从玉林市开展《广西玉林华侨史》课题立项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广西民族大学和玉林...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