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连日来,榆林市先后发生了多起网络电信诈骗案件,仅7月25日当天,榆阳区就发生电信诈骗案件11起,受骗金额307万元,单案最高受损153万元。
据了解,这11起电信诈骗案件的受害人的职业有教师、学生、农民、司机和个体等,年龄从18岁到58岁不等。诈骗类型主要有网络投资、冒充公检法、网络购物、网络贷款和网络赌博等。
面对频频发生的电信诈骗案和高额的被骗金额,不少网友既对网络犯罪分子的活动猖獗表示愤慨,同时也对被骗的人表示“真是钱多、人傻!”。
电信诈骗的危害不只是让受害人蒙受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当违法犯罪嫌疑人通过诈骗受益后,会诱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滋生了更多的网络犯罪。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诈骗组织呈虚拟化、智能化、集团化发展,特别是随着金融资金结算方式的多样化、快捷化,诈骗手段更是五花八门,让人防不甚防。
但是,不管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如何花样翻新,最终的目的就一个字:“钱”。其实,骗子的手段并不高明,有的甚至是一些掉牙的老套路,比如冒充公检法类诈骗等,但还是有人屡屡中招上当受骗,实在让人可怜可悲又可叹。
细细想来,骗子们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除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和对相关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善于抓住人性的弱点:贪婪心、好奇心、不思付出、坐享其成等。从报道的个案来看,有的受害者不是没有防范心理,也不是没有防范电信诈骗的知识储备,而是过于自信,麻痹大意,疏于防范,认为诈骗“与自己无关”,对公安机关的相关提醒更是置若罔闻,直到最后上当受骗,方才如梦初醒,但一切都晚了。
打击电信诈骗,更需从源头进行防范。曾有人总结出防范电信诈骗的几个“一律”:接到陌生人电话,只要谈到银行卡的,一律挂掉;只要谈到“中奖”的,一律挂掉;只要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的,一律挂掉;只要谈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挂掉。只要公安机关利剑高悬,公民自身提高防范能力,就一定能让电信诈骗无处藏身,让网络空间更安全、更清朗。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郝彦丰通讯员杨托叶报道连日来,榆阳区金沙路街道办事处金苑社区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辖区物业工作人员、居民、志愿...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