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夏令营活动,陈文英(二排左三)与孩子们开心互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饱含情感的诗句,是陈文英举办青少年夏令营的意义诠释,也是她为孩子们“私人订制”一个快乐暑假的动力之源。
为让一些迷途的孩子少走一些弯路、学会怎样做人,从2011年起,陈文英连续10年组织开展为期21天的全封闭式夏令营活动。近200个日夜的倾情付出,让市内外数千名青少年从中受益。
A
“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举办全封闭式夏令营
今年40岁的陈文英,潜心幼教事业18年,她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她发现,有的孩子因父母疏于管教而误入歧途;有的孩子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离家出走,甚至轻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我就感到很痛心。作为教师,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陈文英说,她家境贫寒,全靠自己努力打拼,在成长的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孩子,在人生的启蒙阶段若遇到一个明师指引,会少走很多弯路。为此,陈文英萌发举办全封闭式夏令营的念头,计划通过科学设置的系统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迅速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改变自我,进而培养好的品性。
2011年7月,首期21天的全封闭式夏令营,在陈文英的幼儿园如期开营。这期夏令营迎来了10多名孩子,这些孩子中,有的调皮捣蛋,有的懒散拖拉,有的玩电脑成瘾……总之,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的年龄段在6岁--13岁之间,来自玉林城区不同学校,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离开父母,在营地里独立生活。
B
“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21个日夜守护,换来孩子惊喜变化
首期夏令营,工作人员只有一名教官、一名生活老师和陈文英。陈文英一人全程陪伴着孩子们。
刚开营那几天,有些孩子特别调皮,根本不听话,不但不爱进教室,还三番几次想半夜逃离营地。陈文英夜不能寐,彻夜守护。白天则连轴转,教育、照顾好孩子们。
与此同时,首次与孩子们长时间分离的父母们,也尽显焦虑与不安,他们或致电关心询问孩子的近况,或偷偷赶到营地暗中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安抚好孩子,已让陈文英焦头烂额,她还得花费不少时间、精力与家长们沟通,劝说她们尽早“断奶”,放手让孩子去独立生活。“开营那几天,我吃不好、睡不好,整个人几乎都要崩溃了。”陈文英感慨道。
万事开头难。度过最初的磨合期,孩子们渐渐适应了夏令营的生活,愿意沉下心认真学习。他们每天早起,跟着教官操练,训练体能、锻炼身体;跟着老师学习《弟子规》,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明事理、辨是非,学习待人处世、人际交往等基本修养和礼仪;自己动手洗菜、煮饭、洗衣服等,掌握生活技能,学会生活自理。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还到养老院、福利院探望、慰问残疾儿童、孤寡老人,学会感恩、孝敬父母,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关爱他人,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等。
21天,对见不上面的孩子与父母而言,是有点漫长;但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又实在太过短暂。结营那天,不少孩子抱着陈文英哭了,与她依依不舍道别。
回到家,家长们欣喜发现,无论是心性和品格还是生活和学习习惯,孩子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孩子主动做家务了,家里打扫干净了、学会做饭了;还懂得了餐桌礼仪……更令人惊喜的是孩子在待人接物、孝敬父母、主动学习等方面,也与之前相比已判若两人。
对此,陈文英甚感欣慰。“21个日夜守护,换来孩子懂事、孝顺、阳光向上,我觉得自己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陈文英说。
C
“99%的孩子练就了自强自信好性格”
10年坚守初心与孩子们相约
首期夏令营后的每年夏天,陈文英如期与孩子们相约,倾心为孩子们“私人订制”快乐暑假。
10年来,在陈文英精心“订制”的暑假里,不少孩子“迷途知返”,学会独立与坚强,学会做人;不少家长与陈文英成了亲密知己,每当遇到困难与烦恼,总会向她倾诉。“数据显示,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中有96%的人结识了新朋友;84%的孩子做了以前认为正确但不敢去做的事;99%的孩子练就了自强自立自信自律的好性格,有目标有计划的好习惯也渐渐养成……”
为了孩子,陈文英可以不计成本地付出与奉献,她因此赢得不少家长的信任。参加夏令营的孩子,由最初的十余人,逐渐增长为百余人。市民王女士的大女儿庞榕榕今年16岁,自2016年起,每年都参加夏令营。“家里有二宝后,我们忙着照顾小女儿,大女儿感觉父母不再疼爱她,变得越来越内向。”王女士说,参加夏令营活动、成为一名义工后,大女儿变得阳光、开朗,也明白了为人父母的苦衷。现在,大女儿与她无话不说,两人感觉像姐妹似的。因此,10岁的二女儿自2017年起每年也一起参加夏令营,同样受益匪浅。
D
“让更多的孩子灿烂绽放”
夏令营模式“粘贴”送宝
10年来,在陈文英的努力下,夏令营的营地环境逐渐完善,教师团队日趋壮大,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她对孩子的初心未变,无论自己多忙多累,都坚持亲自授课,与孩子们交心,做孩子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陈文英深知,要成为一名合格导师,绝不能抱残守缺,必须锐意创新,不断地更新完善课程体系。“这些年来,只要有空我就去外地‘充电’,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学习各年龄段孩子所感兴趣的东西。”陈文英掰着手指算,她先后去了广西各地市及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学习。其中,仅北京,她就去了15趟,每次一去就是一个星期,每趟来回机票、食宿、学习资料等费用就花费上万元。
陈文英说,教育是一份爱的事业,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为影响更多的学生,为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她感召更多老师与她一起做同样的事情。
“我把夏令营的模式、课程等全部‘复制’‘粘贴’给外地的老师,让他们在各自所在地区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成就更多孩子的成长,让更多的孩子灿烂绽放。”陈文英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留影)7月22日,玉东新区与广西四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举行玉林市育辉高级中学建设项目签约仪式。据悉,玉林市育辉高...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