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伟婷在给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让更多听障儿童在学龄前就能正常说话,学龄时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给他们一个有声世界。”这是玉林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聋儿语训部老师莫伟婷的梦想,也是她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事康复教育工作8年来,莫伟婷用无限的爱心和耐心帮助一批又一批的听障儿童进入了有声世界,进入普通学校读书。
与时间赛跑 帮助听障儿童走出寂静
2012年从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莫伟婷便在玉林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聋儿语训部教听障儿童说话。“听障儿童最佳的康复时间是0~6岁,所以听力康复训练更多的是在和时间赛跑,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最终造成的后果是不可逆转的。”莫伟婷向记者解释,听障儿童是永久性的听力受损。听障康复老师主要的任务是教孩子们听声音、学说话。与健全孩子相比,这些小朋友多长了两只“小耳朵”,他们从小处于无声世界,需要靠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获得新“声”。“小耳朵”,是这些孩子与有声世界沟通的桥梁,而听障康复老师是帮他们连接内外两个世界的桥梁。
听障孩子菲菲(化名)是语训部的第一批学生,入园时已经4岁。菲菲刚来语训部时,一直躲在妈妈身后不肯出来。妈妈离开后,菲菲不住声地哭了起来,莫伟婷一直把菲菲搂在怀里安抚。为了能让菲菲开口说话,莫伟婷每天不厌其烦地让菲菲看着自己的嘴型、摸着自己的喉咙尝试发音。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菲菲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从最初只会发出怪声的“啊”,到逐渐能够比较清晰地吐字发音,表达自己的意愿。有一天,菲菲突然想起妈妈,就冲着她说:“老师,回……家,找妈妈!”那是菲菲到语训部以来,讲得最完整的一句话,莫伟婷激动得抱住了菲菲。“他们能说出话来,太不容易了。”莫伟婷说,一个普通的汉语拼音字母,正常孩子很快就能学会,可对于听障儿童来说,需要练习数十遍甚至上百遍。“我的工作就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有一个朋友受不了转行干其他工作了,但我还是慢慢坚持了下来,并爱上了这份工作。”莫伟婷表示,“看着无数个像菲菲一样的小朋友成功康复,听着他们从‘咿呀学语’到朗诵美妙的儿歌,然后背着书包走向普幼、普小,我就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的康复训练是有成果的。”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耐心守护孩子成长
8年来,每天面对着分辨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很差的听障儿童,莫伟婷深深体会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在教学过程中,莫伟婷对这些孩子的关爱更是全身心的倾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都不相同,不管是最小的还是最大的孩子,都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康复训练,要让他们都学有所得。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缺陷,没有有声语言思维,接受知识的过程显得较为缓慢,哪怕一个简单的声母,他们也需要较长时间去消化和吸收。莫伟婷知道,仅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教育孩子是不够的。因此,为提高业务知识,更好地为听障儿童服务,她常常抽时间看一些关于听力方面的书籍或视频,和同事们一起交流经验,并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经过一番摸索,她总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即通过课堂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组别教学与个别强化训练相补充的方式,帮助听障儿童建立语言能力。
在刻苦学专业技能的同时,莫伟婷还会对听障儿童家长进行全面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康复观、教养观以及掌握各种康复技巧。而且,她还时不时充当心理咨询师,为家长提供心理按摩。“我们在教学中不仅在训练孩子,也在训练孩子家长,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现实、走出自卑阴影,让他们学会干预、参与教学,提高培训自己小孩的能力。”对于莫伟婷的付出,家长们都是有目共睹,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感谢话。菲菲的母亲告诉记者:“莫老师特别有耐心,有时候我们的耐心根本赶不上莫老师。莫老师每次给孩子上完课,不顾劳累和嗓子干涩,还要给家长交代,回家后怎么教导孩子学说话、学发音,怎么玩游戏等。”
“花开有期,听障儿童的‘花期’也许会晚些,但终究也有绽放的时候。”谈及未来的打算,莫伟婷笑着说:“我希望每天都和这些孩子在一起。未来,我会坚守在这个岗位上,让更多的听障儿童回归‘有声世界’。”
新闻推荐
7月8日17时20分许,在玉林市第一中学考点,考生们陆续走出考场。(本报记者林声远摄)随着高考顺利结束,考生曾被各种复习资料、模...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