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一中校园 放飞梦想 科技成就梦想 榆林市第七中学 丰富的校园生活 我健康 我快乐 朝气蓬勃 小小讲解员 读书成果展示 校园文化长廊
本报记者 马露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撤地设市以来,榆林市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榆林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23所,在校学生72.45万余人,教职工6.46万余人。榆林市12个县市区全部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榆林市9个县市区通过省上“双高双普”达标验收。近年来,榆林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从“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榆林市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教育资源优化 智能课堂普及
走近榆林七中七年级一班的教室,每个学生的书桌上摆着一部iPad,老师在多媒体上呈现的内容,学生手中的iPad上清晰可见,这便是智慧课堂。“现在的教育条件真是太好了,以前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就把一堂课给上了。现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许多相关知识串联到课堂上,通过视频、图片,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学,不仅让学生有了直观体验,而且互动更频繁,一堂课讲起来容易多了。”语文老师李晶告诉记者。
据了解,榆林七中创建于2007年,校园内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实验楼、多功能综合楼、行政图书楼、中小型体育场等校舍建筑一应俱全,布局科学合理,内部设施设备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鲜明,绿化美化因地制宜、和谐相生,为莘莘学子提供了优美整洁、文明有序、和谐安宁的育人环境。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师生4000余人,现已成为榆阳区“基础设施窗口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
撤地设市以来,榆阳区教育事业蓬勃兴起,不断发展壮大,累计投入60多亿元,高标准改扩建教育建设项目97个,城乡新增18所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全部达到了标准化,城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此外,还给所有共同体学校安装了远程互动设备,全区建成智慧教室150间、智慧校园8所,先后配置了5000多台计算机和2200多台触控一体机,城乡所有学校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办学条件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优质化和信息化。另根据“十四五”规划,2025年榆阳区将率先在全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教育设施先进齐全 教学内容精彩纷呈
走进榆林高新小学,校园风景优美,书声琅琅。为了强化全体师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学习理念,进一步深化书香校园建设,该校在近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书香校园读书成果展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每个班级都进行了读书成果分享展示。展出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读书小报、读书心得、阅读记录卡、读书分享会、班级个性化读书成果等内容。”该校教务处主任马茸说,这既是对学生读书活动的总结,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推动全员阅读,打造书香校园,丰富校园文化。
建于2012年的榆林高新小学是一所公办六年制完全小学,学校现有31个教学班,师生1960人,从建校之初该校就坚持高起点建设、高标准配置,学校现有高标准塑胶操场、科学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录播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等硬件设施,基本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
据了解,2012年秋季,随着高新区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市核心地位的日渐凸显,市委、市政府决定高新区按区域兴办教育。近年来,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立足区情,重教兴学,坚持幼儿园、中小学一齐抓,公办、民办齐步走,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学前、义务、高中教育全覆盖,公办和民办两翼并举的完备教育体系。目前已开办公办中小学、幼儿园17所,其中中学2所、小学9所、幼儿园6所,民办幼儿园20所,在校(园)学生逾3万人,公办教师1435名。高新教育的悄然兴起,基本满足了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高新区聚集人气、完善功能、助推经济、提升品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之前的“祠堂庙宇当教室,石板土墩做桌凳”到现在的“音乐室、舞蹈室、塑胶跑道……”不一样的校园环境,对比出榆林教育事业20年来突飞猛进地发展。“撤地设市以来,我们的教育事业经历了空前发展,解决了诸多难题,也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榆林市教育局局长沈效功说,今后榆林市将以教育改革创新为抓手,通过学前教育抓普惠、义务教育抓均衡、高中教育抓质量、特殊教育抓保障、职业教育抓技能、信息技术抓融合,努力打造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优质教育,为兑现市委、市政府“让榆林的孩子不再为求学远赴他乡、榆林的家长不再为抚育子女两地奔波”的承诺奠定坚实基础。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建伟通讯员王嫽)为进一步规范保安市场秩序,加强辖区保安服务业管理,推进保安队伍职业化、正规化建设,近日,榆林市...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