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口罩的任瑞
文图/本报记者李志东通讯员刘予涵
任瑞,榆林市第二医院呼吸内科的一名护士。1月26日,作为榆林市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踏上“逆行”的征程,开启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旅途,一去就是55天。
“战斗打响时,我必须勇敢向前冲”
在武汉,经过几天紧张的培训,任瑞进入武汉市第九医院开展工作。在九院11楼重症病区,病房里住满了患者,人人都捏了一把汗。简单的分工后,任瑞立即投入到患者的救治工作当中。采血、穿刺、吸痰……平时娴熟的操作,在两层口罩、三层手套和防护服、护目镜的阻碍下,变得笨拙而困难。
一天长达8小时的工作,高强度的工作量,在密闭的空间里不久,她就会感到呼吸困难,甚至头晕、头痛、恶心、心慌,感觉就要窒息。她不停地练习深呼吸,以便逐渐地适应环境,但鼻根不堪受压,很快就出现疼痛,甚至耳根也阵阵作痛。有时面部、鼻子和脖颈也莫名地痒,汗水沿着脖子往下流。为了节省防护服,大家没有一个人掉队,每天尽量少吃饭不上卫生间,一直坚守到最后。
“当初进入病房,说不怕是假的,但看到患者无助又满怀期待的眼神,以及被病痛折磨的憔悴的面容,一股无名的力量充满了全身。因此,我们必须战胜一切困难。”任瑞说。
“挽救生命就是最好的回报”
2月10日下午,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7时50分,武汉市第九医院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了!他是任瑞负责的一位患者,经过3次咽部拭子及CT检查后确诊痊愈。他的出院也给整个医疗队带来莫大的鼓舞。后来,接二连三的好消息不断传来,又有几位患者治愈出院,还有几位患者从急危重症病房转到重症病房。大家听到这些好消息,都欢呼雀跃,觉得一切辛苦都没有白费,黎明就在前方。
工作虽然辛苦,但她却常常被感动鼓舞。一位患者在经历一次抢救后,变得尤为敏感,必须时刻有人在身边陪伴,甚至会提一些苛刻的要求。任瑞耐心地与她沟通,不断鼓励她,该患者开始积极配合治疗,有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病情也开始一天天好转。
一次,她照常去给该患者做治疗,患者操着一口西南口音问:“护士,我可不可以加你微信啊,我想每天听到你的声音……”任瑞欣然同意。自此,该患者每天与她联系,互相鼓励打气。后来该患者因病情需要转往其他医院治疗,转院时恰逢任瑞下班,患者不愿离开,因为她和任瑞约定要合影留念!最终,在其他工作人员的再三劝说下,她抱憾离开。虽然到了新的医院,该患者还是会每天向任瑞发信息,任瑞说:“我能感觉到,30多天的接触中,她已把我当成了最信任的亲人。”
“家是支持我前行的后盾”
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任瑞中午刚下班回家,医院就打来电话,询问她是否愿意赴武汉支援。任瑞说,面对新冠疫情,处处都是战场,身为一名护士,就该奔赴前线,自己没什么豪言壮语,只能说“我可以上” 。
当天下午,任瑞的父母得知消息后匆忙赶往她家。“一进门就看见我妈哭红的双眼,我心里难过极了,只能强装镇定,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故意轻松地说没事,也许两周后自己就能回家。”任瑞说。父亲尽管也很担心,但还是支持女儿的决定,再三叮嘱她务必保护好自己。
因留给任瑞与家人告别的时间很短,她只好叮嘱女儿,“在家听爸爸的话……”还没等把话说完,女儿便跑进卧室,把自己反锁在里面,放声大哭。两个双胞胎儿子还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停地问她,“妈妈,奶奶、爸爸和姐姐为什么要哭?”“看着他们茫然的眼神,我不是没有犹豫过,毕竟孩子们太小,但我是护士,此刻我应当奔赴前线、义不容辞。”任瑞说。
如今,任瑞已圆满完成使命,平安归来,与家人团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榆林市委宣传部、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就建立榆林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发出通知,发布相关申报条件、专家职责等,鼓励...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