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永能在线路上进行焊轨前焊枪点火作业。
南来北往的列车,旅客见得最多的是乘务员、列车员,殊不知在保障列车一路安全平稳运行的幕后,还有着许多默默付出的其他工种的铁路职工,铁路焊轨工就是其中一种。铁路焊轨工长年累月活跃在铁路线路上,用焊枪缝连伤轨,消除安全隐患,为旅客出行铺平安全路。玉林工务段玉林焊轨工区工长苏永能,就是一位出色的钢轨焊接“接骨师”,在16年的焊轨生涯中演绎着强“焊”人生。苏永能多次获得玉林工务段、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的荣誉称号,今年2月又被评为“感动全段十大人物”。
初入职场,不畏苦累
苏永能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名有着40年工作经验的铁路基建焊接工。受到父亲的影响,苏永能就喜欢舞弄这些焊接设备工具。“小时候就经常看到父亲搞电焊,看到焊接射出的火花好像过年放的烟花一样,火花四溅,挺艳丽的,感觉好玩,蛮有意思的。耳濡目染,就对焊接这门技艺有了浓厚的兴趣。”苏永能说。
苏永能在学校学的是铁道工程专业,2004年毕业后如愿成为焊轨工。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很骨感。一开始工作,这个苦、累、脏的工种就立马给了他一个“下马威”:配合师傅对轨时粗心大意,使用水平尺不规范导致锯轨误差,情急之下再次使用锯轨机,因此延误了环环相扣的施工进度,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他父亲听闻此事,生气地说:“你根本不懂安全,也不上心,还是不要干了吧!”听到这话,苏永能羞愧不已。
“再试试看吧!”不想放弃的苏永能决心再试一下。这一试,他就坚持了16年,当初和他同期进入焊轨岗位的5位工友先后转行。在焊轨现场工作,火花飞溅,阵阵弧光闪烁,尘土满身,口罩乌黑。特别到了夏天,轨温高达50℃以上、焊轨温度接近3000℃,酷热无比。面对苦累,他毫不退缩。“老师傅能干的工作自己一定也能干,而且必须把它干好!”苏永能不时鼓励自己。
学技练功,迎难而上
过去,旅客坐火车总能听到有节奏的“咣当、咣当”声,现在却消失了,换之而来的是安静、舒适。其中奥秘就是将线路上每根钢轨的接头焊接起来,整段区间线路消灭了接头,变成一个区间超长无缝线路。没有了接头,列车运行时自然也就没有了“咣当”声,旅客坐车的平稳度和舒适度大大提高。而完成焊接钢轨接头的主角就是铁路焊轨工。
“焊轨工作,必须在方法、流程、工艺、质量上把握好度,毫厘差之不得。否则就会出现焊不牢、轨头焊熔不充分、铁水外溢、焊接质量不达标等问题。”苏永能介绍说。为掌握焊轨的技术工艺,他见缝插针研究琢磨焊轨工艺,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老师傅请教,师傅们作业时他就在旁边仔细观摩,学习他们施焊的站位、角度、手法和对不同轨型、不同焊料的配轨技巧及预热时间、火候等方法。直到今天,苏永能仍旧保持着收集、阅读焊轨书籍的习惯,对每次焊轨出现的问题、难题都进行记录,查找原因,找出解决办法。他还自费参加对口专业的函授本科学习,不断提升业务技术水平。
“不管铁路企业如何改革发展,严谨执着、追求极致的工匠品质永远不会过时。”苏永能就是以这样一种踏实的精神、细腻的心思、纯熟的手法和不断探索的意志,在焊接钢轨岗位上执着坚守、发光发热。
险情为令,时刻准备
钢轨上道使用,经过列车的重压便会出现疲劳伤损,甚至折断。焊轨班不但要完成日常伤损钢轨接头的焊接工作,而且时刻准备着完成重伤钢轨、断轨的抢险焊接任务。每次接到焊轨施工计划,他都是第一个提前到班组,核对计划、清点料具、测试锯轨、焊轨设备,列好作业分工表,填写作业派工单等,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先来后走,心里才有底才踏实。”16年来,苏永能一直坚持着这样的工作习惯。他对班组使用的机具、材料如数家珍,每天上班前、下班后,他都要对这些设备进行检查、测试、维修保养一遍。焊轨工作繁杂、流程多、工艺多、查验核对多,不管是锯轨、去污、除锈、对轨、装模、封箱、装药、预热、开锅、打磨等等,每个环节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今年1月30日,苏永能接到黎湛线鸣水隧道焊轨作业任务,天窗时间是凌晨2时至4时。他立即召集工友们将焊轨器具材料装车,驱车2个多小时来到鸣水隧道。施工命令下达后,他火速组织工友们将机具搬到作业地点,迅速展开焊轨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工友们各就各位,克服隧道作业面狭窄、不便于作业展开的困难,忙而不乱地工作着。经过紧张有序的焊接作业,他们安全优质地完成了焊轨任务。
2019年8月,为顺利实现南广线达速目标,期间玉林工务段共组织更换提速道岔19组。高铁动车地段,所有的检修“天窗”都得排到晚上。苏永能和他的工友们,就像“夜猫子”一般,通宵达旦工作着。长时间、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苏永能变得又黑又瘦,工友们劝他休息一阵子,他却毫不犹豫地说:“我是党员,要起到带头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韦青林)2020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宣传主题为“水与气候变化”;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三届“中国水...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