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鱼玉军 通讯员 高方方
近年来,榆林市榆阳区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确定了“市场主导、产权推动,工业反哺、科技支撑,产业特色、融资多元,生态文明、城乡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榆阳模式”,初步实现了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广种薄收向科学种植、由封闭自足向对外开放、由单一收入向多元增收的历史性转变。
2017年,榆阳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100个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之一。该区通过顶层设计,以点带面,创新推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三条路径”,充分激活了农村各类资源要素,释放了农业生产活力,理顺了生产关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产业发展保障。
两年多来,榆阳区累计投入产改专项奖补资金8268万元,全面完成317个行政村的清产核资工作,314个行政村推进了改革,303个行政村实现了整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80个贫困村全部完成产权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率99%。全区注册股份经济合作社401个,发放股权证10.9万本,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4.3万人。21个乡镇全部建立起产权交易站,农村资源要素逐步进入市场。
今年,榆阳区在“3+X”的产业布局基础上,创新推出“3+2+X”现代农业产业建设。今后,榆阳区计划每年投入2亿元产业奖补资金,3年发展10万亩优质饲草、10万亩优质果树、10万亩大漠蔬菜、100万只肉羊、10万头肉牛和一大批效益好的特色优势产业。
截至9月底,榆阳区农业农村局累计对80个贫困村投入资金7643.7万元,主要发展山地果树、特色种植养殖、桑叶加工、到户补助等项目;扶贫办投入资金1110.7万元,用于山地苹果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畜牧局扶贫专项资金914万元,用于今年退出的19个贫困村发展“一村一品”产业。
近年来,榆阳区依托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探索出“捆绑抱团+合作经营”“土地租赁+返聘务工”等10余种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或就地务工实现脱贫。榆阳区全面开展科技助农产业帮扶,到村到户精准指导,目前已对80个贫困村开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产业项目和实用技术指导等常态化培训,确保产业贫困户均有长线产业。
与此同时,榆阳区各级部门争取省市资金1340万元,构建16个社会化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和3个产业联合体,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订单帮扶、劳务就业等方式,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主体23个,扶持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带贫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25个,每个经营主体给予不少于5万元的奖补资金,累计受益产业贫困户362户。
目前,榆阳区现有产业扶贫户1218户3296人,其中今年退出的610户中依靠产业脱贫的有318户929人;计划退出的31个贫困村,每村都有桑叶加工点、养殖、山地苹果、电商等长线产业1~3项。
新闻推荐
门洞子小火锅、关中老碗面、老榆林炖羊肉……看到这么多美食,会以为自己误入了大商场的美食城。用餐时间一到,职工们走进公...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