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冰庐
1992到1993学年,我有幸赴京做访问学者,师从钟敬文先生学习陕北民间文化的研究,恰恰赶上学术著作“大甩卖”活动。对于来自偏远地区的学者来说,再没有比淘书更乐的事了。当时削价处理的学术著作在北京很多地方都有,各个大学校园、琉璃厂、海淀图书城、北京图书城、五道口新华书店等处,以及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不定期书展,都是淘书的好去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临时或常设的降价、半价、特价书店或书市……我们这些学者索性赶着书市走,相约淘书。从我留存的书账统计看,在京一年间购书49次,光购旧版降价书就达35次、计515本,付1058元,恰好每本2元。
淘书的酸甜苦辣,酿就了这篇轶闻趣事。一次买书,遇上北京百年不遇的大风。1993年4月9日上午到人民大学买书,行至北京电视台附近,忽然狂风骤起。狂风噎住喉咙让人回不过气来,碎石打得脸生疼,只得车子倚墙,以袖掩面、蜷伏街角,一副狼狈相。次日,京华各报都报道了此次的11级大风多有伤者及设施倒塌的消息,我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
但淘书得手者多。当年5月29日,我一头扎进五道口特价书市书棚,戴上花镜,刻意以印刷时间与书价两相比照,确定何者价廉物美。如此一排排搜过去,挑好的又一摞摞抱过来。没法找水喝,没法上厕所,兴奋中夹着紧张,令人无法喘气。每有发现,心像提到了嗓子眼上,生怕别人抢去……直到收摊,竟得88本,全是社会科学研究精品。结算时更是不敢相信——才80元。分作三捆捆之,分置于车子后座两侧和座顶。当时正值下班高峰,索性穿过地质大学大院,摇摇晃晃摸黑赶回北师大公寓。
更难的是,鼓鼓囊囊18大箱书,得求货车、小车分批捎回榆林。我还真为此两次付出了血的代价。一次,为联系捎书,在阜城门上车时被人挤倒,右腿大面积擦伤,治疗月余方愈。另一次是遇上陷阱,托人带最后几箱书回陕北,返回寓所时,在马甸桥北,砰地一声,车子侧翻,我也被重重甩在地上。待被人救起时,只觉得左胸疼痛难忍。这才发现是从无盖的下水道上越过,幸亏并列的另一井盖尚存,要不然,也许没命了。
对于一个书痴来说,至今无法形容当时疯狂“淘书”的心情——是为学术著作受此遭遇而悲哀,还是为拣到如许便宜而兴奋?是该感谢亏了血本的店家,还是该为这些书“得遇明主”而庆幸?一年搜集下来,整理成系统。“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资料丛书”和“中国当代文字研究资料”两姐妹系列,居然能在特价书市上配达39种之多。包括《炎黄氏族文化考》《艺术前的艺术》《审美学》《唐代党项》,以及欧美学者极有影响的《文化论》《文化科学》《文化的变异》《摩亚萨人的童年》《艺术哲学》《气质心理学》等及有关后现代主义的许多专著在内,我都是在特价书市上“拣漏”拣到的。
于今,它们正在为完成我的“陕北民间风俗文化与民间文学研究”及其圆满结项后的后续专著出版发挥着作用,真可谓“闷声大发财”了。
新闻推荐
“竞技体育看榆林”系列报道之三 “实拳重招”揽人才 榆林打造后备人才培养输送新路径
8月4日至6日,2019年陕西省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在榆林体育馆进行角逐。图为男子自选太极剑。杨彬摄本报见习记者王红霞今...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