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艳(左)让失主清点包内物品
本报见习记者陈静仁摄影报道“太感谢你了,帮我找回手提包。”10月18日,大雨倾盆,在市区驼峰路市运管所公交车站旁,匆匆赶来的杭华老人握着公共文明引导志愿者姬艳的手不停地表达着感谢。
10月17日下午,姬艳乘坐4路公交车下班回家时,在车上发现了一个深蓝色手提包。现场询问无人认领后,姬艳将包带回了家,准备第二天上交。“回家打开包一看,发现里面有3900多元现金,还有部分证件和医院付费票据。当时就想,这么多钱还有身份证及医院票据,失主一定很着急。”姬艳说,“作为一名公共文明引导志愿者,我自然应该发扬拾金不昧精神,及时将包物归原主。”
第二天一早,姬艳将情况向公共文明引导志愿者小队长崔瑜萍汇报。得知丢失物品里有医院付费票据等,崔瑜萍意识到这个包对于失主的重要性。经过多方联系查找,终于与失主——65岁的杭华老人取得了联系。当时的他正为丢失手提包的事情懊恼不已,接到姬艳的电话后,激动得连声感谢。随即两人约定在姬艳工作的公交站点见面,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老人说,最近几天老伴在医院住院治疗,他本来要拿这些钱交医药费,碰巧医生不在,就坐公交车返回,结果不小心把包落在了车上,回家后才发现,老伴知道他丢失手提包后,更是急得一夜都没睡好,“包里不仅有现金,还有各种证件和老伴的住院缴费单,一旦丢失,补办起来特别麻烦。”
在核实了老人的身份证与钱包内留存的照片无误后,姬艳将手提包交给老人。“榆林现在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你们这么好的公共文明引导志愿者,一定会成功的。”拿着失而复得的包,老人竖起了大拇指夸赞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冯军报道近期,兴业银行榆林分行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进行“金融知识进万家”宣传活动。该行有关人员分别走进榆...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