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社强(左三)给科技人员现场讲解樟子松嫁接技术
文图/本报记者 郝彦丰
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陕西省治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史社强一直从事着防沙治沙、林业科研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工作,堪称“忠诚卫士”。40年来,他扎根沙区,累计引进30多个治沙树种,推广造林10万多亩,荣获省市级科技奖6项、发明专利3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被大量应用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中。
1、受父亲影响立志长大后治沙造林
1964年出生的史社强是榆林人。在他的记忆中,榆林城郊半公里外就是漫漫黄沙。那时风沙肆虐,尤其是春夏,白天风刮得人睁不开眼,晚上沙子在窗户上落下厚厚一层。
史社强的父亲也是一名林业工作者,在原榆林地区林业局上班。“我父亲经常到基层蹲点造林,一年与家人见不上几次面。每次回家,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咱榆林人不好好治沙造林还等啥了?\’这句话对我后来的职业选择影响很大。”史社强说。
从小学开始,史社强每年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那时,老师经常讲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和一些治沙先进人物的事迹。史社强这才觉得,那个面庞黝黑、手掌粗糙、整天植树造林的父亲愈发伟大,也更坚定了他长大后也要坚持植树造林的决心。高中毕业后,史社强来到榆林樟子松种子园上班,踏上了防沙治沙的漫漫人生之路。
2、为选优树种 冻伤的右脚至今痛痒
当时,基层林业单位技术人员匮乏,参加工作不久的史社强被派往榆林林校脱产学习,1984年毕业后仍回到原单位,承担起种子园建设的技术重任。
东北大兴安岭是樟子松的天然林区,单位每年都会派人去那里选优、采穗,史社强因懂技术被推选为领队。因樟子松的生物学特性所限,这项工作每年都要在冬季进行。从塞北到东北,一路寒风凛冽,汽车、火车要换乘好几趟,全程需走七八天。有时买不到坐票,他们只能站着,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肚子饿得咕咕叫,人却累得不想吃饭。在林区,史社强和队友们踩着没膝的积雪,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回奔波。为采到优良接穗,他们在没有安全装置的情况下,爬到20多米高的树上采穗。有一年采穗时,史社强冻伤了右脚,至今脚都会痛痒。采穗结束,半个多月时间就过去了,返程也更艰辛。他和同事们带着七八个重达百斤、装有接穗的筐子一次次上下车,非常辛苦。
据统计,1987年榆林樟子松种子园共搜集樟子松优良无性系64个,建立采穗圃50亩、无性系初级种子园560亩,顺利通过省林业厅组织的专家验收。种子园的建立为榆林沙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提供优质樟子松种苗达100万株以上。
3、对得起榆林 唯独对不起自己的家人
1988年,史社强被调到陕西省治沙研究所从事防沙治沙研究。为提高治沙科研能力,他边工作边学习,利用两年多时间,完成林学大专自学考试,并主动向老科技专家请教。他主动要求到工作最苦的实验林场,从育苗、造林、锄草等干起,3年内为治沙科研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提供各类优良苗木30多万株,完成樟子松推广造林2000亩。
1991年,榆林地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实行承包。史社强主动请缨,参加了榆林地区防治治沙技术集团神木瑶镇治沙技术承包小组,并担任组长。过完春节,他带领13名技术骨干冒着大雪来到村上,一蹲就是半年。其间,他组织群众造林,往返于项目区的13个行政村。当时交通条件较差,许多村没有通公路,他们只能骑自行车或步行,每天行程达30公里以上。造林最忙时,史社强5个月大的女儿生病住院,家里捎话让他回去一趟。他说:“现在是治沙造林关键时期,错过季节就会影响整体治沙进度,你们多操点心吧!”队友们于心不忍,劝他回趟家,但他仍不为所动。有队员说:“史组长啊,你对得起工作,对得起榆林,唯有对不起你的家人。”最终,史社强还是坚持留在村上,直到造林种草任务全部完成后才回家。在他的带动下,大家一心投入到造林工作中,仅用半年多时间,就提前完成造林任务,比承包合同超额完成1万亩,受到上级通报表彰。他也被评为“技术承包先进个人”。
1992年后,史社强参加“三北”防护林二、三、四期造林技术推广工作,累计推广樟子松近3万亩。1996年,针对榆林甘草资源锐减、恢复困难的局面,治沙所申请甘草飞播治沙试验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史社强每年春季都会进行人工模拟飞播甘草试验,并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甘草飞播技术。1999年,完成甘草飞播3.67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22.3%。3年后,试验区林草飞播率为55.4%,达到国家行业标准优级水平。该项技术的实施,增加了“三北”地区飞播治沙植物物种和地表植被的覆盖度,也为扩大保护甘草资源建立了示范样板,提高了飞播造林的经济效益,仅此一项年增加效益达555.1万元。
4、带着药工作 掌握先进技术是永恒追求
2006年,史社强被评为高级工程师。2014年,针对榆林樟子松林存在的纯林过多、密度过大等问题,他组织青年科技人员,利用1年时间,深入7个县区,累计行程近万公里,调查近百万亩樟子松林,组织撰写了2万多字的调研报告,首次提出将樟子松造林密度由过去的3×3、4×4降低为5×5、5×6,并提出对樟子松人工林的抚育技术措施。他还建议建立樟子松科研平台,开展长期研究,并写出调研报告,为榆林樟子松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2016年,榆林颁布了新的樟子松造林技术规程,市科技局批准成立了沙区针叶树培育重点实验室,他的调研报告被榆林市评为科技调研论文一等奖。
此外,他还参加了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三五”科技项目沙漠高速公路生物边坡防护技术研究、珍稀沙生植物保护基地建设等项目。针对榆林沙区大面积灌丛林地退化的问题,他把研究内容重点放在灌丛林地的提质增效上,先后主持和参加了飞播灌丛林地更新复壮技术研究、沙地红枣栽培试验示范研究、木本油料树种长柄扁桃开发利用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为榆林防沙治沙及“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提供了多项先进技术模式和典型示范样板。他还义务指导牛玉琴、张应龙等治沙劳模进行科学治沙,一有课题就主动放在他们的治沙基地进行引种试验,为治沙劳模做了大量的工作。
由于长期在外作业和加班加点,史社强积劳成疾,2008年春因心绞痛和冠心病住院半个多月,医生嘱咐他以后不能过劳加班和野外工作。但出院后,他还是带着药物依然投入到课题研究工作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子昕报道9月3日,榆林市文化产业协会成立大会召开。成立大会上通报了榆林市文化产业协会筹备工作报告,审议并举手...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