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诚
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既要经济繁荣,更要人文富养。也就是说,资源型城市跨越发展“陷阱”,关键是赋能予人,实现文化转型,继而实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化、信息化。要实现榆林文化转型,前提是认识榆林古城及榆林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明晰其在北方独一无二的战略定位。
人类的城市演进史表明,城市不只是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政治学上的单位,还是文化学上的单位。一座伟大的城市,它的人文特色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新兴的、后起的城市可以“跨越”经济增长阶段,复制经济奇迹和现代化高楼,但无法“跨越”和复制城市的历史进程及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榆林古城及其大榆林地区在数千年以来形成的独特地理、历史积淀、文化特色、精神风韵等,无不震古烁今,独步北塞。
最新石峁考古表明,榆林在史前时期就是北方华夏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悠久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国家政权的核心地区在不断变迁,但是榆林首先作为军事意义上的地理区域的重要地位始终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从史前开始,榆林就有高度组织发达的人类生产活动遍布两河(黄河、无定河)流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从晋唐到宋明,从上郡、西河、河套、朔方、榆林卫,到夏州、大夏、西夏,榆林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民族文化融合的悲喜剧。明朝时期,榆林卫是长城九边重镇之一,1986年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是陕、甘、宁、蒙、晋五省交界区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榆林有着优越的地理区位。榆林地处黄土高原、鄂尔多斯盆地交接带,农牧交错;中国人口密度东西部分界线上,国土中线;长城东西纵贯,黄河三面环绕。历史上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明清京畿的项背。境内高原、沙漠、黄河、高山、丘陵、草原、湿地、盐湖、内陆湖、内陆河、峡谷、丹霞地貌等地理单元齐备,自然景观,地藏天作,奇特壮丽,北方地区少有。榆林古城城内有泉,城外有河,是长城沿线的一颗明珠。榆林地下资源丰富,煤、气、油、盐富集,是中国的能源基地。
榆林古城历史遗存丰厚。国务院在公布榆林历史文化名城时作了如是评价:“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古长城边,著名的沙漠城市,是古代军事重镇和贸易交往地。古城建于明代,现城墙大部分尚存,城内古建筑很多,有新明楼、万佛楼、戴兴寺、关帝庙及牌坊等。城北有古长城、镇北台、易马城、红石峡雄山寺,还有凌霄塔、青云寺、金刚寺等。榆林传统手工业发达,民间音乐榆林小曲脍炙人口。”由此可见,榆林古城的独特之处:边塞古城,军事重镇;蒙汉互市,商贾云集;明清建筑,京城风韵;寺庙林立,教堂钟鸣;沙漠泉城,水穿街巷;手工艺品,蒙汉遗风;榆林小曲,民歌故乡。放在北方更广大的地域看,榆林也是黄河中游古文化遗存最密集的地区,大河套区域历史文化的核心所在。
榆林是“混血的文化版图”。独特环境形成魅力文化,历史舞台演绎民族融合。榆林历史悠久,数万年来,人类活动的足迹从未在这块土地上中断过。特别是新石器以后,榆林是华夏民族融合最为激烈的舞台,多元文化碰撞惊天动地的区域。榆林是民族成分最为复杂的地区,历史上二十多个游牧民族长期活跃在这方热土并登上华夏历史的中心舞台,在华夏族高度文明的浸灌下,逐渐融入汉族大家庭。因此,黄土文化、草原文化、吴越文化、西夏文化、西方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文化等多民族文化积淀,在这里相互激荡、相互竞争、相辅相成。可以说,榆林这块厚土孕育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灿烂文明,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产。
榆林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存,目前来看可以概括为“三城三线”,即榆林古城、统万城、石峁故城,古长城军事线、黄河人文景观线、红色转战线。放在榆林大历史、大文化的背景下观察,放在榆林未来可持续发展繁荣的角度看,综合榆林地理文化优势和特点,实现榆林文化转型繁荣的战略重点,应该是“一主两翼三线”。一主,以榆林古城为核心,做好保护开发,是榆林多元文化的集中代表,这是支撑点;两翼,西以统万城古都为一翼,着力于游牧文化的建设,东以石峁故城为一翼,着眼于华夏文明的传承。“三线”开发上,古长城沿线突出军事文化主题,沿黄公路线展示多元人文景观,红色转战线打造成延安精神的信念之路。
文化是发展的恒久动力,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要以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胸怀,凝聚人文共识,汇聚各方力量,为榆林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支撑和动力源泉。如此,一个古老的榆林,一个崭新的榆林,一个变化与发展的榆林,将会再次惊艳国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三林8月14日,榆林某房地产公司业务员万艳带着26户业主的申请材料,来到市民大厦不动产登记窗口,办理商品房的预告...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