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樵 雪樵遗墨 雪樵旧居,众人与雪樵四子武绍文(左五)交流
文图/本报记者 徐子昕
近日,一个由著名作家、书法家、摄影家、教授等组成的团队相聚榆林驼城,开启“尚文行塞上,崇墨访雪樵”之行,欣赏品评王雪樵的书画作品,学习他的清风高骨,追寻他的遗迹,以尽缅怀、以传精神。
王雪樵是神木人,1894年出生,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后来成长为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名光荫,以字行;号右军之裔、一苇居士、慕陶馆主、雪山樵夫、寒鸦等。王雪樵大字五言联,曰大、曰拙、曰重,犹如黄塬山峁般质朴浑实,又如塞上砍头柳般古拙丰茂,意境更显生犷苍茫。在2013年第2期《艺术品鉴》中,《民国书家王雪樵》一文中写道:“王雪樵入古不泥古,以自己性情出之,书风个性鲜明,不同于古贤亦迥异于时流,卓然自成一家。”
雪樵书法传经典
“我们的活动是对先贤的敬畏,是对文化的传承。王雪樵自身的文化高度值得后人学习,他留下的经典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一类的经典就是我们文化传承中的档案,他在每个人身边,是我们陕北文化的有力支撑。”国家级非遗“陕北名谚”传承人王建领首先说道。
“大家在一起打捞、勾陈历史文化的价值,特别有意义。”西北大学学报主编、著名评论家刘炜评说,“雪樵是榆林神木乡贤文脉的具象呈现。对历史文化名人到近代现代文化迁徙文化转型文化进步的人事进行深度考察研究,不仅是对他们的精神和文化创造力缅怀敬重,更重要的是寻找挖掘能够支撑启发我们国家民族志向健康地延续和发展下去的精神力量。”
著名律师朱占平说:“书法多使用中锋,法律也一样。雪樵书法好,首先是用了中正的地方;后来发展到侧锋和逆锋,随手而来,从有法到无法,形成独特的书法流派。”
著名作家马治权更是谈起自己撰文的《书法史上的卡夫卡——关于王雪樵的传说》,他认为雪樵先生国学底蕴丰厚,诗文俱佳,臻于“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之境。
在陕西富能律师事务所召开的座谈会上,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侃侃而谈,说雪樵事迹,评雪樵书法。
“雪樵先生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教育,他崇尚科学民主并付诸于行动。他兴办小学,在路上遇到裹小脚的妇女,就冲上去撕掉人家的裹脚布……”著名作家狄马形象生动讲述的王雪樵轶事,让大家开怀之余对雪樵先生满怀敬佩。
雪樵故居寻墨香
青草茵茵映夏日,雅居幽幽传墨香。沿着青砖小路一径向前,在一座雅致的小院里,雪樵四子武绍文招待了大家。他退休前在神木中学执教,也是一位知名文化学者。武绍文带大家看了雪樵书法作品,简简单单白色宣纸上,神采飞扬的字迹能力透纸背,尤为拙中寓巧,耐人寻味。
“他以隶法、方笔入行草,以草法入隶、楷,形成了源于古人、异于古人的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拙朴、雄健、丰厚、生犷、含蓄、直率,力感特盛。”一行人的欣赏与赞叹之意溢于言表。受此氛围感染,在雪樵后人主办的书画院内,大家忍不住泼墨挥毫,互评互赏,相赠墨宝。
雪樵精神昭世人
骄阳下,大家来到位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札萨克王爷府遗址,凭吊王雪樵。
“雪樵先生受邀在这里任职,最后在岗位上病逝。”雪樵后裔武广韬介绍祖父事迹。他还成立了雪樵书法研究会,立志传播雪樵精神,将雪樵先生书法之美奉献于社会,让陕北文化、中华文化厚植传播。
和风微畅,天苍野茫。在一望无际的翠绿草原边,陕北、内蒙古的文化界人士们握手言欢、细细交流,大家努力探寻雪樵先生当年服务成陵西迁事迹的资料保留和借助公共文化平台建立“雪樵书屋”的可能。
王雪樵的一生犹如彗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耀眼夺目。艺术的力量,说到底就是人的力量。这一路追寻而来,脑海中依稀可以看见这样的画面:在土窑破屋中,雪樵先生以心血为汁液调合汉魏于鼎鼐、融汇碑帖于一炉,胸中道义、腹内诗书化作笔底波澜,呈现出一种恢宏壮美的生命境界。王雪樵为世人留下的墨迹,无疑是书法艺术之库的瑰宝;而他的精神力量将如星辉永存于世,彰昭后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吕晶报道近日,中国工商银行榆林分行在全区域20家支行全部配备了小微信贷专兼职客户经理,能够为小微客户提供高效、...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