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患者交流
本报记者 赵娜
“住院期间,我得到了大家无私的帮助和热情的关怀,尤其忘不了刘龙医生,在我失血过多、生命垂危的时候,为我这个素未相识、非亲非故的病人义无反顾地献血400毫升。我和我的家人万分感激……”48岁的刘巧玲出院前写下了这样的感谢信,信中所说的刘龙,正是榆林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的一位80后医生。
受父熏陶——
“病人就是难人,能帮就帮”
在万千投身杏林的医务工作者中,每个人背后都有着必然或偶然的原因。提及学医初衷,1980年出生的刘龙这样说,“除了我自身对医学比较感兴趣外,家庭对我的熏陶很关键,特别是从医多年的父亲,是我踏上医者之路的引路人。”
“很小的时候,我对医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白大褂的层面,认为穿着白大褂很酷、很精神。长大后,我逐渐从父亲身上看到了这一身白衣背后的责任与使命,也明白了医者治病救人的真谛,向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在刘龙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很忙,常常因为一个电话就放下手中的一切赶往医院,也常常在夜深人静后疲惫而归。
“学医就要选择奉献,病人都是难人,我们能帮就帮。”这是刘龙父亲生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父亲的感染熏陶下,刘龙从延安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走上悬壶济世之路,在平凡的岗位上延续和践行着父亲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的精神。
献血救人——
“没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让我满足”
病人术后急需输血,主治医生二话没说,自己驾车前往献血点献血。发生在今年4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的这一幕,感动了在场很多患者。这位不假思索主动为患者献血的医生,正是刘龙。
4月1日,患有膀胱癌的刘巧玲因为肿瘤压迫输尿管导致肾功能衰竭伴膀胱肿瘤出血,被家人紧急送到榆林市第一医院。当时的她,外院行肾造瘘自行脱落已经一个月,需要再次肾造瘘才能避免病情加重。可化验提示患者严重贫血,必须输血治疗,防止失血性休克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当日和次日,医院给刘巧玲共输血1200毫升,血值达到正常范围后进行了手术。
“本以为做完手术就度过危险期了,结果被告知术后母亲还须继续输血。出于为其他患者的考虑,医院没办法再提供更多的血液了,而父亲有病献不了血,我也身体不好,当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病人家属讲述着当时的情形。就在这时,主治大夫刘龙决定亲自去献血,并开车前往世纪广场献血点。不久,一张献血单便交在刘巧玲家属手上,“别担心,你拿着这个单子,可以优先取血了。”一句简单温暖的话,让刘巧玲的家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刘医生和我们非亲非故,二话不说就跑去为我献血,我心里特别感动,真是遇上了好人、好大夫。”刘巧玲眼含泪水说。
但刘龙却对此不以为意,“我这么做很正常,她是我的病人,我能帮就帮。没什么能比挽救一条生命更让我满足,更有价值。”原来,献血救患者,对于刘龙来说并不是第一次,2017年,他就主动为一个需要紧急输血的孕妇献了血。
恪守信条——
“医者,既要有仁心也要有仁术”
“一位真正的白衣天使,既要有仁心也要有仁术。”刘龙经常用这句话鞭策着自己。在他眼里,病人就是亲人,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治疗,还有从心底给予的理解与关爱。
“刘医生为人热情、有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都像自己的家人,我们这里每天会遇到很多情况,有时候一些患者或家属会因为对医疗知识的不理解而闹情绪,刘医生总是耐心地和他们沟通,三番五次地讲解,直到他们彻底明白。有的患者因为家里条件困难,刘医生还经常自掏腰包给他们买药或者买一些吃的喝的。”提起刘龙,泌尿外科护士长徐艳宁竖起了大拇指。
十余年来,除了治病救人,刘龙一直在努力钻研业务、翻阅文献、虚心讨教,先后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参加泌尿腔镜培训班,去广州珠江医院参加经尿道解剖性前列腺剜除术培训班……医生是个终身学习的行业,在刘龙看来,只有不断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了解并掌握最新、最有效、最合理的诊疗手段,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准时准点查房、仔细询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手术一台接着一台、加班加点抢救危重病人……这位平凡医者每天坚守在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仁心大爱。
新闻推荐
7月15日下午至16日下午,榆林市主城区遭受了罕见的狂风暴雨侵袭,部分区域瞬时风力达到十级以上,降雨量超50毫米,当地气象...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