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点击
“今天还真的下雨了,您的天气预报太准了!”6月27日,玉林城区金鸡广场附近居民梁梅英对正在自家门口读报的庞一民说道。梁梅英所说的天气预报,是庞一民自2001年起就办起的黑板报,上面写着每日天气预报。每天出门前先看看天气预报,早已成为附近居民的习惯之一。
当然,这附近的居民还习惯在庞一民搭建的凉棚里聊天、读着内容丰富的黑板报、阅读向公众提供的报纸;习惯在庞一民发动建设的文体小广场里玩耍、锻炼、散步;习惯在庞一民的带领下一起做好事……这一个个“习惯”,正是这位党龄达64年的九旬老人庞一民创造的奇迹!
始终念党恩的老党员
与庞一民老人面对面,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他身体骨硬朗,平时一有空,就推着手推车上街捡拾废弃的材料装备公共阅报棚、文体小广场。这几天,他又忙活着筹办迎“七一”晚会!“他老是忙这忙那,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其实,他就是感恩党,想多为党和人民多做些事。”同是九旬的老伴苏育英说。
这份感恩之心伴随了庞一民大半生。1924年,庞一民出生于福绵区沙田镇一户贫困农家,想读书却因家贫时常辍学。解放后,庞一民家分到了田地,还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朝鲜战争爆发,一心想报国的庞一民于1951年报名参军,并于当年8月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战场是残酷的。虽然庞一民是后勤兵,负责装卸从祖国运来的战略物资,但他数次从死神面前逃过。有一次,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炸起的泥土把他整个人都埋住了,所幸没事。由于表现突出,他荣获三等功一次,1954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庞一民从部队复员回到地方,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开始,他在城区任教,看到农村教育落后,他主动请缨到条件艰苦的樟木镇工作,后被下放到乡下成为一名农民。在这样艰难的境遇下,庞一民依然坚持为乡亲做好事。1973年的一天,他收工回家,得知邻居的孕妇难产,已经又累又困的他二话不说,用手推车将她送到几十公里外的医院,挽救了两条生命。
1978年,庞一民重新回到教师队伍,直至1986年正式退休。退休后,暑假一到,他与老伴都义务为周边的孩子辅导功课,组织起老年人太极拳队、舞蹈队。
活得有价值的晚年
采访当天,庞一民夫妇正在为更新自家办的黑板报内容忙活着。只见苏育英克服腿脚不便,筹划健康版块的内容;庞一民则借助放大镜,一笔一划地把报纸上的内容抄写在黑板报上。
谈起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庞一民拿出了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人生在世,要活得有价值,给社会多做贡献,给后代留个好榜样”。这正是庞一民自己立的人生目标。
2001年,庞一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一个小目标。由于他家离菜市较近,遇上下雨,时常有买菜的邻居到其家中躲雨。他灵机一动,何不在自家门口设一个专门预报天气的黑板报,每天更新内容提醒大家呢。后来,他又想到,自己订阅不少报纸,为何不把党的方针政策、便民知识宣传出去呢?18年来,庞一民始终坚持办好这个便民阅报栏。由于黑板报内容不断扩充,如今已经发展到10多块黑板报,有国内外及玉林本地的大事好事、党的方针政策、家庭教育、健康卫生等八大版块的内容。
记者看到,在庞一民的家门口,还摆放着一个特别设计的阅报木柜,他把自己订阅的报纸放在里面,时常有路过的行人借阅。“现在,还是有很多老人喜欢看我的黑板报,只要大家喜欢,我就继续办下去!”庞一民如是说。
近年来,庞一民又找到了新目标,那就是在黑板报旁边建设一个小型文体广场。面对原来一个野草横生、垃圾满地的地方,他开始了“愚公移山”,先是清理,后来又到处找废弃的材料,变废为宝。苏育英也非常赞同他的行动,支持了建设资金6000元。如今,这个广场占地大约有1000平方米,有篮球场、乒乓球台、秋千等各种设施,成为附近居民健身的好地方。
梁梅英时常说,“庞一民是大家身边的好党员,做的好事一箩筐”。面对群众的赞扬,庞一民有些不好意思,他说:“我只是起到了党员的带头作用,带动大家一起做了些好事,成绩是大家做出来的!”
对于邻居做的好事,庞一民如数家珍:第一块水泥黑板,一位邻居捐献了一包水泥;打造阅报栏钢结构,邻居欧诗江出钱出力,在文体广场建设中,他又捐助了大量的花阶砖,并出资建设篮球架;在文体广场工程中,康寿乐团的老人们义务出工出力;阅报柜中的11份报纸,有8份报纸是退休党员干部钟小萍、程生贵捐阅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23日,由玉林市体育局主办,万昌地产、《玉林晚报》协办的“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骑游玉东湖园博园,体验湖岸...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