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姬晓东
近年来,榆阳区通过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让一大批农民群众摆脱贫困。据统计,“十二五”以来,该区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544.96平方公里,仅在南部山区就有2.3万贫困人口依托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榆阳区在长期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施中,因地制宜地总结出一整套水保生态工程建设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办法,围绕山顶集雨水利化、陡坡山脚林草化、缓坡地带梯田化、沟沟岔岔坝系化、田间作业机械化、农民致富产业化的“六化”建设目标,坚持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三大效益”为抓手,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走出一条以科学、综合、高效的水保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施前,该区十分注重“四突出”,即在规划治理方式时,突出体现不同地域特色的治理模式;在工程布局上,突出新旧水保工程相连接;在区域布局上,突出公路沿线、城市周边、沿水走向;在典型设计上,以小流域为单元,突出科学有效“接地气”的方案,通过现场踏勘核实规划措施,确保布局的科学合理。在项目实施中,该区首先做到“三注重”,即注重集中连片、注重水保工程与水利工程配套结合、注重生态建设与主导产业相结合;其次突出“三结合”,即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当地产业发展结合,与农民增产致富结合;再次将治理成果“三体现”,即措施集中连片,体现规模效益;工程达到高标准、高质量,体现精品意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体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
该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把水土保持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农村休闲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大力提高群众收入,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的韩家梁小流域,治理前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生产结构单一,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科学调整,农、林、果一体化,水、电、路相配套的产业基地形成,在解决粮食问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果林(大扁杏)152.3公顷,使人均果林产值接近3000元,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国家级黄家圪公式水土保持示范园,采取“政策上扶持、舆论上引导、项目上配套、资金上倾斜、技术上优先”等措施办法,先后投资3.5亿元(其中水利水保项目投资2200万元),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9.5平方公里,治理度由15.4%提高到86.1%,林草覆盖率由14.1%提高到83.4%。他们建起5000多亩的景观区,修建高标准梯田2700多亩,建有现代农业观光园、设施农业产业园、园林苗木园、小杂粮产业园、特色养殖园,并修建蓄水池塘5座,保证农田灌溉用水及水保生态景观区用水。
近年来,依托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发展宽排水平梯田和经果林为主的赵家峁水土保持示范园,结合营造水保林和人工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1平方公里,营造水保林444.06公顷、经济林30.42公顷,整修土地1300亩(其中葡萄酒庄基地300亩),旱作物农业试验田1000亩,整修移河湾土地120亩,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林、牧、副、渔各业产值所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趋于合理。
黄崖窑水土保持示范工程依托煤油气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整理高标准农田3800亩,流转土地12000亩,建成1000亩的山地苹果和时令水果采摘园,景观农业实现500亩油菜花和萝卜双茬种植,栽植嫁接大扁杏经济作物2600亩,修建3处高位水池,使200多亩山地实现了自流喷灌。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高峰报道近日,榆阳区干职办组织全体党员机关干部在会议室集中观看了党风廉政专题教育片《正气贯古今》和《警醒》。《正气贯古今》共10集,每集选取一位与郑州有关的廉政历史人物,以其典型...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