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的榆林高新区(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徐子昕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新陈代谢的速度和力度,折射着城市的生命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370万榆林人的心声。
2014年,榆林荣获“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三年多来,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为巩固提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不懈努力着。
全民全面整改——
向“国字号”荣誉挺进
“我们的目标是‘把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之路。”市创建办主任常伟说,要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运用系统思维和法治理念,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努力使榆林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2015年1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同时,在相继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之后,榆林市各项创建目标由省级层面转入国家级层面,坚持以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成果为抓手,扎实推进国家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创建,全面启动中国宜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三年来,榆林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强化建筑工地管理,控制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进一步加强监测、监察等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成环境监测、环境监察能力标准化验收,提升环境监管水平;进一步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渣场等环保设施建设,规范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危险废物,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达标排放。通过“四个进一步”整改措施,不断提升和巩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
绿色驼城已成为榆林人关于发展跨越的追求、关于未来生活的梦想,成为一个不断演进与升华的过程。
健全四大机制——
推动创建深入发展
健全“创模”工作机制,形成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层层抓落实,并严格督查考核,定期督查督办。
健全环保投融资机制,坚持把环保投入列入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将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纳入全市城建投资计划。同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取向、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环境投入机制,通过BOT、BT等多种模式,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种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2015年和2016年,全市环保投资高达86.14亿元。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包括建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环评审批公众参与制度、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等。
新闻推荐
进入冬季,随着供暖需求的增长,我国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在11月再一次创下历史新高,而随着需求的增长,全球的天然气价格也都随之暴涨。中国海关周六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1月份液化天然气进口量达到了406...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