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军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把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战略定位,公共体育场馆对推动最具影响力城市的目标和地位已经明确,榆林体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找准差距,补齐短板,为提升榆林城市影响力、实现健康榆林、建成小康社会助力前行。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明确思路和方向目前,榆林市有体育场地3357个,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9.96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为0.95平方米,处于全省末位,与榆林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不协调。面对这些问题和短板,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建立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场馆及服务体系,凝心聚力,奋发有为,为把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以承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步伐 陕西省将于2021年承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榆林将负责承办运动会拳击项目比赛。要尽快改变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落后局面,积极推动体育中心“一场两馆”、拳击馆等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并以此作为城市形象最基础的推动力,带动榆林城市整体功能有较大提升。
以完善体育场馆城市功能为切入点,用大体育大健康理念推动群众体育发展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走出传统观念中的小体育,树立“大体育大健康”理念推动群众体育大发展。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积极补齐公共体育场馆民生工程的短板。以贯彻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为目标,建设和完善公共体育场馆的城市功能,辅以多种体育运动休闲场地,以社区活动站点为基础,学校体育设施为补充,形成相互补充的健身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县(市、区)、农村、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加大建设力度,推动基层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全民15分钟健身圈,推动群众体育纵深发展,促进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的有效融合。
以公共体育“场馆圈”为聚集带,推动体育产业与多种产业融合发展 要积极把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融入到市政设施、旅游业设施、商业娱乐设施等城市整体功能建设中,利用体育场馆的标志性意义,融合周边的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打造“场馆圈”经济。市级引进全国、全省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县(市、区)级承办省、市级体育赛事,通过创建示范体育场馆、打造精品体育赛事,推动体育产业与“场馆圈”各种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体育+”新模式,加强体育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复合型、特色化体育旅游产品,扩大城市影响力。
以体育资源优势为依托,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与竞技体育发展互惠双赢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榆林体育的优势,但长期以来因为体育场馆和基础条件的限制,市体校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在公共体育场馆的规划、选址和建设中,应将市体校的长远发展纳入其中。进一步增加项目设置,扩大学校规模,提升竞技水平,推动学校从陕西一流体校走向全国先进行列,打造竞技体育名片,提升城市影响力。公共体育场馆可通过与市体校的融合,一方面强化场馆的功能,降低运营维护费用,另一方面依托其优质资源,吸引高水平赛事和各种体育活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作者系榆林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姬立华摄影报道近日,榆阳区驼峰路街道办事处兴中路社区协同市、区妇联,开展了以“点亮微心愿,圆个微梦想”为主题的爱心活动,帮辖区困难家庭实现微心愿。席自周老人是社区5户困难家庭之一,...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