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霞
“我们这里是老城区,以前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也没有。现在不一样了,去年,政府为我们改善了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党建工作有了阵地,为民服务有了场所,党员群众可高兴了!”榆阳区新明楼街道新楼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清说。
近年来,榆阳区针对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联动难、社区去行政化难”等问题,结合市上提出将该区建成“首善之区”的目标定位,创新推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区域化统筹、信息化支撑、规范化提升“五化同步”思路,集中发力攻坚,构建城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让“首善之区”这一目标定位实至名归。
点上开花,面上结果
让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更暖心、更有温度
“一方土、一方水,养育了我祖辈,山丹丹、红艳艳,开得是那样美……”7月下旬,只要走进青山路街道保宁路社区老年大学声乐班,总能看到一支数十人组成的合唱队正在为迎“八一”军民共建晚会紧张排练。义务担任团长的杜成英是一位60多岁的退休老人,她说:“老人们学习声乐、参加合唱是以健康快乐为主,互相之间交流多了,朋友也多了。”
成立老年大学,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暖心的、有温度的服务是榆阳区在推进网络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过程中的成功实践。以保宁路社区为例,社区党支部按照“有利于阵地活动延伸、有利于党员作用辐射、有利于服务党员群众”的原则,将社区划分为11个网格,每个网格内配有网格长,将社区干部、居民组长、党小组组长、各类协管人员、片区民警、检察官、法官、律师、食药监督员、残联网格员、医疗网格员、创建网格员等12类工作人员统一纳入网格,实行齐抓共管,分类服务管理,社区治理逐步形成“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对居民群众的点对点、面对面、人对人的精细化服务。
在全面推开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同时,榆阳区坚持“点上开花、面上结果,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工作思路,连续两年开展党建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打造了一批有特色、叫得响、品牌亮、居民满意度高的示范社区,先后培树出金阳社区、八狮社区、肤施路社区等品牌。这些品牌可谓“一社一特色”,让社区居民更有归属感、荣誉感,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为确保党建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有目标、有抓手,榆阳区明确提出每个街道在巩固已有典型的基础上,每年至少新创建1个党建示范社区,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将所有社区全部建成标准化示范社区。榆阳区还建立了区上领导联系,组织、民政部门指导,街道党工委包抓的三级帮建体系,同时,将示范社区创建作为年底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对创建任务没有完成的及时通报和约谈。
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
让区域化统筹、信息化支撑更融合、更便捷
7月13日,榆阳区首个社区“大党委”——学院社区“大党委”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崇文路街道党员活动中心召开。作为学院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的榆林学院老干处党支部书记郭建华说,“大党委”这条纽带,把社区中各单位的党组织、党员紧密联系起来,把党建资源、党建载体、党建活动统筹起来,把辖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高度融合、密切配合的区域化党建合力。
热爱书法的退休老干部刘万忠最近的生活越来越惬意,自从他义务当上社区党校的书法老师之后,他手机上的书法微信群就会不时上传来学员们练笔的书法作品,有的请求他指导,有的希望群成员欣赏。刘万忠说:“每周固定两次到社区上课,手机微信群为我们架起一个便捷的交流平台,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为了像让刘万忠这样的退休老人享受到便捷、高效的互联网服务,榆阳区在各社区党组织中积极推广“互联网+党建”服务模式,以上郡路街道为例,党工委将新媒体服务融入每个社区,通过手机网站、微信公众服务号、便民服务QQ群、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综治信息服务中心等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形式,为群众提供管理与服务。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瑜说,通过“智慧党建”逐步打造智慧街道社区,让社区服务更专业、更贴心,居民群众生活更舒心、更暖心。
经费、场所、人员三保障
让规范化提升更有创新、更有特色
为了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方式、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让社区“有钱办事”,榆阳区按照省市分级匹配,区财政统筹预算等措施对社区进行经费保障,全区社区办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均达到15万元,社区党组织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能力大幅提高。
大学生村官聂丽芳至今还记得刚到新明楼街道新楼社区报到时看见的那栋只有一间房子的小二层建筑。在这个不足50平方米的社区场所里,所有社区工作人员挤在一起办公,办事群众无论寒暑只能在不足20平方米的小院里排队等候。作为榆林市主城区,老城区人居密度大、新城区地块寸土寸金等一直是社区阵地建设的老大难问题。去年,榆阳区采取新建改扩建标准化社区、盘活部分市区单位闲置公房、合理购置社区办公用房、属地单位共享活动场所等方式,对32个阵地不达标社区进行标准化改扩建,目前,全区53个城乡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均达到300平方米以上。
像聂丽芳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在榆阳区城区社区共有70多名,全部被充实到社区工作的各个岗位。在社区工作力量配备上,榆阳区还积极开展万名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采取选派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多渠道补足以党员为骨干的社区工作力量,形成一支数量足、结构优、活力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此外,按照“五化同步”要求,今年以来,榆阳区还倾力打造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居家养老等服务为一体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以帮扶弱势群体、线上“圆梦”、点亮微心愿为主的“关爱社区”,以创意手工坊、瑜伽课堂、舞蹈之窗反映居民特长爱好的“文化社区”,以少数民族管理服务站、365阳光驿站、小桔灯课堂彰显服务的“服务社区”,各具特色的社区品牌,有效满足了不同居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为榆阳这座塞上文化名城建成“首善之区”贴上了鲜明的“特色标签”。
新闻推荐
全市宣传部长座谈会强调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成效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吕晶报道8月14日,全市宣传部长座谈会召开。会议强调,全市宣传系统要奋力拼搏,扎实工作,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成效,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博出席并讲话。会议传达学习...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