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新闻 横山新闻 神木新闻 府谷新闻 靖边新闻 定边新闻 绥德新闻 米脂新闻 佳县新闻 吴堡新闻 清涧新闻 子洲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榆林市 > 榆林新闻 > 正文

“前七子”三人咏榆诗

来源:榆林日报 2017-08-11 10:48   https://www.yybnet.net/

李能俍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另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共七人,力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复古的旗帜下,针对明初以来在理学风气影响下八股文、台阁体充斥文坛的局面,重新构筑文学的主情理论,以复古手段达到变革出新的目的。七人皆为进士,在京任职,不时聚会,诗酒唱和,意气激奋,其复古主张迅速风行天下,在文坛掀起一场颇具声势的复古运动。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们反对粉饰现实、点缀太平、迂腐庸俗、索然无味的“理气诗”,倡导学习情文并茂的汉魏盛唐诗歌,这对廓清萎靡不振的诗风无疑具有进步意义。然而七子由于过分强调复古,从而否定了文学应有的独创性,否定了文学创作的现实生活根源,也导致文坛出现了模拟成风、众口一喙的弊端。七子中以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诗文最有建树,康海、王九思主要成就在散曲、杂剧方面,边贡、王廷相总体成就较为逊色。他们之后的嘉靖、隆庆年间,又有李攀龙、王世贞等七人继续倡导复古理论,被称为“前后七子”。笔者注意到,“前后七子”中居然有半数成员作有吟咏榆林的诗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榆林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重要战略地位。“前七子”中的骨干成员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三人均有咏榆之作,本文先谈谈这些诗篇。

一、李梦阳诗作。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崆峒子,河南扶沟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曾官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及江西提学副使等,曾两度入狱,晚年不愿为官,饮酒著述,名驰海内,著有《崆峒集》。先看其七律《榆林城》:

旌干袅袅动城隅,十万连营只为胡。

不见坐销青海箭,尽言能挽绣蝥弧。

白金兽锦非难锡,铁券貂珰莫浪图。

昨夜照天传炮火,过河新驻五单于。

李梦阳在弘治十三年(1500)为户部主事时,曾奉命犒榆林军,此诗应作于其时。前四句写所见:榆林城头军旗飘飘,驻兵连营,却不见箭的数量因兵多而减少,守军都说他们只擅长升旗。可见守军只顾虚张声势,不重视实战。(“坐销”意为因之而减少,“坐”用为介词。“绣蝥弧”为古代绣有图案的军旗。)后四句为议论,意谓得到白金、丝帛之类的赏赐并不难,但铁券、貂珰之类的重赏不会凭空而来,必须经过战斗立功获得;昨夜炮火连天,蒙古军多部已趁夜渡过黄河进犯我方,正是大家战斗立功的大好机会。(“兽锦”意为丝帛。“锡”同“赐”。“铁券”为帝王赐予功臣的筒瓦状信物,即免死券。“貂珰”为官员服饰。)此议是诗人激励将士之语,符合作者作为犒军官员的身份。

再看七律《秋怀》:

曾为转饷赴榆塞,尚忆悲秋泪满衣。

沙白冻霜月皎皎,孤城哀笛雁飞飞。

运筹前后无功伐,推毂分明有是非。

西国壮丁输挽尽,近边烟火至今稀。

此诗为诗人追忆犒军榆林往事的感怀之作。前四句状榆林边地的苍凉清冷秋景,诗人忆之而下泪。后四句写所感。诗人认为,边关抗战的决策者们前后的筹划均有不妥,导致劳而无功,可见选荐边防将师要审慎而为,分清对错。(“功伐”音为功勋。“推毂”指推举人才。)由于战火不熄,西部边地的青壮年全都被迫运送军用物资,因而此地人烟从今难免会变得日益稀少。(“输挽”意为运送物资。)诗篇写出了战争给榆林一带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指明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正确选任将帅,显然极有见地。

李梦阳还作有七律《秋望》、《龙王庙》,五律《出塞》,七言歌行《送陈子出塞》、《胡马来再赠陈子》,五言古风《李广》等诗篇,都描写了当时榆林边关的境况。

二、何景明诗《过吕给事宅》。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陕西提学副使,著有《大复集》。他的五古《过吕给事宅》,共十六句:

夏访君子居,乃在北城阴。

门临古墙渠,上有高树林。

展席流南薰,门轩睇北岑。

况皆同心友,听此和鸣禽。

佳人出素帙,高词播名琛。

亮哉清庙瑟,凄其白头吟。

一弹意不足,三叹有余音。

因之览玄古,寥寥伤我心。

“给事”为官名,即给事中,明代为五品左右官职。吕给事为榆林人,生平不详。今榆林城吕氏族人称,据旧家谱记载,明代曾有名为吕学诗者奉命驻守榆林。笔者因之推测,吕给事或许与吕学诗同宗。从此诗可知,吕给事住在榆林城北的山北(“阴”意为山的北面),可能是今驼峰北;门临古城墙,城墙下有水渠,可能即今榆阳河;山上生有高大的树林。吕给事在夏日设宴席招待到访的作者,席间南风拂拂(“南薰”即南风),窗外北山青青,林间禽鸟啼鸣,让座中好友赏心悦目。更有美人捧出素雅的书套,从中取出诗卷,诵读高妙的诗作,听来有如获至宝之感。(“帙”意为书、画的封套。“高词”指高妙的诗作。“琛”意为珍宝。)接着主人开始弹琴,既弹奏了清亮的《清庙曲》,也弹奏了凄切的《白头吟》。(“清庙”为古代琴曲名,传为祭祀周文王而作。“白头吟”亦为古曲名,传为表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爱情故事。)弹了一遍,听者意犹未尽,于是弹了又弹,曲终余音袅袅,客人叹赏不已。(“三叹”意为多次感叹,喻慨叹之深。)以上先写居宅之清净,继写诗作之高妙,再写琴声之古雅,营造出高雅古朴、淳素清幽的气氛,从而与首句中“君子居”之语相契合,赞誉吕给事是一位真正的君子。诗人仿佛看到了远古时期的君子风采,不由得为今日君子之风寥寥难觅而伤心。我们从此诗中可以感知吕给事的为人及诗人对他的敬重,也可以见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隐隐厌烦。

三、徐祯卿诗《榆塞叹》。

徐祯卿(1479—1511),字昌毂,一字昌国,江苏常熟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大理寺副,著有《谈艺录》《迪功集》等。他的七言古诗《榆塞叹》共十二句;

榆塞西来草似烟,洛阳东望月如钱。

回肠时时辘轳转,兰心夜夜膏火然。

虫吟下床露入幔,天河沉沉云曼曼。

青桐玉井一叶秋,满城寒砧星物换。

空传草草一行书,谁寄遥遥千里叹。

会日苦少别离长,人生失意恒过半。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从“兰心”一语可知,所怀之人当为女子,居于洛阳,可能是诗人之妻。诗人来至榆林,在某日夜晚因思念这位女子而回肠九转,他料知女子此时也因思念自己而挑灯不眠。(“膏火”指油灯之火。)他听到秋虫鸣叫,看到寒露侵窗,望到银河晦暗,云雾迷漫。(“下床”为矮小之床。)一片梧桐叶飘落于井中,秋天已临,捣衣声随着寒风响遍榆林城,他更感时光易逝,与女子分别实在太久了。(“玉井”状井之美好。“寒砧”意为寒秋捣衣于砧石之声。)于是他急匆匆地写成一信,想寄给女子,但在这遥远的边地又凭谁寄信呢?他不由得慨叹:人生相会之日短而离别之日长,大半时间是在失意中度过的。显然,榆林曾给诗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是忧伤的,也是诗意的。

新闻推荐

榆林启动“市树市花”评选 请为你喜欢的“市树市花”投一票吧

“市树市花”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和现代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繁荣昌盛的象征,也是一个城市风范品格的代表。8月10日上午9时许,榆林市“市树市花”评选活动新闻发布会在榆林市林业局二楼会议室举...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前七子”三人咏榆诗)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