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观察
□河北李英锋
6月29日,陕西榆林市针对扶贫工作再出新措施。据榆林市扶贫办文件称,将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工作管理,对全市参与扶贫工作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实行GPS定位管理。(据《新京报》6月30日报道)
有些扶贫干部确实存在走读、挂名、敷衍应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很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对扶贫干部的监督,保障扶贫干部的工作状态。榆林市对扶贫干部实行GPS定位管理,展现出了严管扶贫干部的决心,初衷固然是好的,但对于GPS定位管理的效果,很多人可能会在心中打一个问号——GPS定位或许能定住扶贫干部的身体,但能定住扶贫干部的心吗?
即便扶贫干部在GPS定位的压力下天天待在村子里,却只是无奈被动地签到、混日子,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另外,一些扶贫干部还可能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把戏。GPS定位管理本身有可能沦为形式,也有可能让扶贫干部的在岗值勤成为一种“精准形式主义”。
衡量扶贫干部的工作状态、工作表现,不能一味地看他们在贫困村待了多长时间,写了多少扶贫日志,填了多少扶贫档案,而是应该看他们在扶贫任期结束时取得了多少扶贫效果,让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多大变化,实现了多大发展。比之GPS定位管理,制定科学、合理、严谨的考核奖惩机制更靠谱。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曹爱林报道近日,榆阳区小壕兔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市委书记戴征社在十大战略问题研究动员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市委和区委关于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优化环境”大讨论会议文件精神...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