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近年加大城区排水管道扩容建设前几日,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玉林市出现大范围降温降雨天气。虽然城区一些低洼路段还是存在内涝情况,但与以往不同的是,降雨量很大但积水消退却较快,对市民出行的影响相对不大。昔日“水浸街”的城市顽疾得到明显改善。
顽疾的改善,除了有关部门提前部署采取紧急排涝措施外,还得益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
排水主渠不畅
拓宽、疏通“大血管”
此前,城区易涝地段有近30处,包括苗园路铁路涵洞、新团片区、汽车总站、清宁路段(宁屋角)、广场东路路口等。这些易涝点很多都属于城区低洼地带,积水难以排放,几乎“逢大雨必涝”。
“排水主渠不畅是导致经常内涝的主因。”市市政市容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玉林城区主要依靠三大主排水渠(西干渠、龙须沟、东干渠)排涝,之前这些主排水渠都是自然明沟,还能不时进行清淤疏通;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明渠逐渐被城市建筑、城区道路所覆盖,变成地下暗渠,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几乎没有预留清淤口。作为城区主排水沟的大动脉长期无法清淤,被堵塞相当严重,排水功能大打折扣。
2011年开始,一场旨在给城市排涝能力“扩容”的建设进入了加速阶段。2014年对玉林城区排水“主力”东干渠(民主中路至人民路段)进行改造,拆除几乎被淤泥堵满的旧渠道,并且把原本口径不足1米的管道改造成内腔宽3米、高近3米的地下排涝暗渠;2015年年初对中秀路地下排水系统进行改造,新埋管线内圈直径为1.2米,比原直径不足1米的旧管线宽,排水效果更好;2015年4月对东干渠(龙船片区)进行改造;时下正在对苗园路铁路涵洞改造。此外,还有玉林市经济开发区污水集污干管工程等多个城区排水“大动脉”工程。这些改造工程不断“扩容”排涝能力,使城市内涝情况逐步缓解。
低洼地带积水
修复、加建“毛细血管”
城区除了排涝“大血管”梗塞外,一些零散的内涝区域,如老城区和一些市政设施尚未完善的城中村,也因非主干的地下排水系统老旧以及原来的设计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而造成排涝困难,这些属于城区排水系统中的“毛细血管”问题。还有一些低洼地带,如遇强降雨,南流江、清湾江等排涝河流的江水面往往高于这些低洼地带的积水面,积水通过直排很难排放出去。
对此,负责城区地下排污管道管理的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每年都对城区排水系统及附属设施的运行、安全情况进行普查,并依据普查结果做好改造维修计划:一是对部分积水路段增加检查井、雨水井,提高路面排水能力。新增富民路检查井4座、雨水井4座,大江桥检查井1座、雨水井1座,新民路检查井3座、雨水井22座,人民西路雨水井6座。二是对破损的排水设施及时进行维修,对淤积污物的管渠进行彻底清掏,杜绝排水管道“卡脖子”现象的出现。
此外,还对城区范围内排水不畅的7处路段进行改造,分别是民主南路(大润发前)排水渠整改及清淤、新民路中段排水系统临时接通排水、城北开发区的排水出水口段被堵塞改道、富民路西段(教育西路以北70米范围)排水及路面设施配套完善、人民西路(玉福路口)排水管道局部堵塞拆除重建、东干渠(玉林宾馆段)崩塌修复、富民路西段排水及路面设施配套完善。
缓解城市内涝
积极构建“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时下很多城市治理内涝打出的一张牌,玉林市也把“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加快玉东湖、玉西湖建设,重视河流、水塘、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加快九大主体公园建设,给道路和广场铺设透水砖等都是针对性的举措。
玉林园博园就是玉林市“海绵城市”建设最为明显的代表作:已建成的玉东湖,库区可形成1000多亩面积的水域,不仅能实现玉东片区雨水排涝、农业灌溉的功能,围绕该片湖泊水域所建成的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旅游设施和景观更成为玉林市一张“滨水文化景区”新名片。
记者从市水利部门、市住建委、市规划委等部门获悉,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玉林市将全力加快南流江、清湾江环城水系(玉东湖、玉西湖、玉北湖)建设,同时根据《玉林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2013-2020)》,在对城市道路设施进行建设改造的同时,也对地下排污管道进行拓宽改造,将现有的排水能力扩大,同时将市中心城区划分为几个大的系统(水系)分区,在一些低洼地带加建泵站,服务各自的集雨片区。
(记者 陶继军 通讯员 黄忠萍)
小科普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新闻推荐
万花楼地基。雕刻的碎片。花朵图案的残片。老玉林的地标州珮万花楼重建的工作近日已经开启。月日早,万花楼开始了地基清理挖掘工作,百年前的万花楼地基随之浮出水面。从现场可以看出,万花楼整个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