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桂冠歌舞团的演员们1月19日在港北区庆丰镇一农户家里办的喜宴上表演节目。本报记者 黄摩登
这几年在贵港市乡村,喜庆节日或筹办喜宴时,越来越多的村民除了请客吃饭外,还请来业余文艺队表演歌舞。自发组织、因兴趣爱好而聚在一起的业余文艺团体也从自娱自乐、强身健体发展到了登台表演,为村民的喜庆日子增添光彩。
请人演出成乡村喜庆主流
“村里谁家碰上婚庆嫁娶、新居落成,都会请人来演出,热闹得很啊!”2月27日,港南区湛江镇马阁邓庄村民邓寿清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喜庆大家分享,请来的文艺队演出节目丰富,有唱歌、跳舞和小品,村民爱看。
“家里有喜事或节日,请人来表演,让众人分享快乐一直是村里的传统。”邓寿清说,在70年代,村里流行的是请人来唱粤剧,但慢慢的消淡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单一的请客吃饭。现在,唱歌、跳舞就在眼前,往往一家人办喜事,全村都热闹起来。
“请一次文艺队演出需要多少钱?”邓寿清告诉记者,去年10月,村里要办一个大众喜事,想搞一个庆典,村民们首次提出请人来演出的想法,但又觉得请文艺队表演价钱不会便宜。结果一联系,人家却说,如果村民喜欢看,他们就来演出,愿意给多少就多少。后来他们给来演出的文艺队封了一个1088.8元的红包。
从此,价格合理、演出精彩的民间文艺队成了乡村喜庆舞台上的常客。
“图的就是一个爱好”
“为群众演出,我们不图什么,就是图一个自己的爱好有发挥作用的舞台。”港南区湛江镇湛江村文艺队队长刘伟燕说,他们的队伍是2011年组建的,有35名队员,年龄在30岁到50岁之间,平均每年演出35场。
刘伟燕介绍,开始大家都是因为对舞蹈的热爱而走在一起,白天忙完农活,晚上相约出来跳舞,后来应镇里文化站的邀请登台演出,群众很喜欢,所以就组建成了一支文艺队,队员们自己出钱购买了演出的服装和道具。
“要是村里的老板请去演出,费用在1000元到2000元。”刘伟燕说,有时去演出还不收钱。靠演出所得的收入不多,除去请车拉设备外,所剩的就是队员们的用餐费用。但只要能登台演出,大家都乐此不疲,家里人也支持,有些队员老婆去演出,老公还负责开车接送呢。
刘伟燕介绍,要拿出让群众喜欢看的节目,除了丰富演出的内容外,在同一个地方演出不能表演同样的节目,要不然群众会说文艺队“炒旧饭”,所以要经常更新节目。她们的节目都是自编、自导、自演的,队伍里有一个专业的舞蹈老师负责编排,所以她们的节目不是单纯的广场舞蹈,唱歌、跳舞和小品,应有尽有。
两年多来,该文艺队队员由最初的20名发展到如今的35名,演出服装也由原来仅有的一套发展到如今的10多套,足迹遍及该区的各个乡镇,甚至还应邀到玉林演出。
送戏下乡欢乐到农家
今年春节一开始,市区的桂冠歌舞团的成员就忙开了。从大年初二开始,赶到覃塘区石卡镇、港南区东津镇和港北区的武乐乡,连续3天把精心排练的融诚信计生政策的节目送到了百姓家门口,丰富多彩的节目增添了节目的气氛,村民看得喜笑颜开。
该歌舞团杨团长告诉记者,她们的20名成员是自发组织起来的,年龄在50岁到70岁之间,大家一直都喜欢跳舞。
“为了能更好地到乡下表演,歌舞团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历程。”杨团长告诉记者,开始大家是因为兴趣爱好而聚在一起,2009年得到一家企业的资助,购置了一些表演设备,开始成立歌舞团。2011年开始送戏下乡,虽因设备不足,演出比较单一,但丝毫不影响演出给群众带来的开心和快乐。
杨团长介绍,歌舞团的设备都是用成员们去演出所得的经费购买,几年来辗转市区各地表演,慢慢的设备就添置全了,原来只能表演舞蹈,现在也能出唱歌、唢呐、小品等节目了,团内也分为乐队组、小品组、歌手组和主持人组,应付整台演出不成问题。
“现在主要以送戏下乡为主,虽然收入不多,但大家看到自己的表演能给村民带去欢乐,都觉得值了。”杨团长说,能把欢乐送到乡亲们的家门口,她们也觉得很快乐。
据了解,这些业余文艺团体到乡村表演,其中有一份当地文化部门牵线搭桥的功劳。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